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姚村信用社的营业室内,身着工装的柜员们满脸微笑地为客户服务着,信用社院内,两个精神抖擞的信贷员正整装待发。
2010年,这个仅有15名员工的信用社,人均月工资不足1300元,全年绩效工资仅2200元。用该社员工王丁香的话说,全年各项收入加福利刚刚2万元,“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根本没有工作干劲。”
“姚村信用社是太原市农村信用社中环境和条件最差的信用社之一,我也是想方设法调动大家的干劲,想方设法把这个信用社搞好。但是,与好多信用社的收入差距太大。年纪小一些的人都是想方设法往出调,年纪大一些的人也是有想法、没办法。那一年分配过来两个大学生,呆了几个月就调走了。”姚村信用社主任贾克俊无奈地说。
就是这样一个信用社,历经2011年的全市农村信用社薪酬制度改革后,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去年末,该社普通员工绩效工资达到3.5万元,年收入达到6万元,是2010年的3倍多。员工小李还新买了汽车。
“我是信用社的一名普通员工,感谢办事处、感谢薪酬制度改革,不然我都没有了继续工作下去的信心,祝各位领导新年好。”农历新年刚过,一条特殊这样的的拜年短信发到了办事处领导的手机上。
去年7月份,太原市农村信用社在“五项整治”的热潮中,启动了薪酬制度改革。“机关人员工资高、基层员工工资低的现象必须改变,贫困社的员工想方设法向富裕社流动的现象必须改变,广大基层员工和一线员工工作干劲不足的现象必须改变。要切实加大绩效工资考核力度,坚持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原则,完成任务多,作出贡献大,工资收入高;完成任务少,作出贡献小,工资收入低。不然‘三个转变’就无从谈起,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就无从谈起。”办事处党组书记、主任李马全的话语掷地有声。
于是办事处抽调骨干力量,深入基层调研,组织专题讨论,充分借鉴和结合太原市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坚持基本保障、按劳取酬、绩效挂钩、全员考核、奖惩激励、分级考核、总额控制八项基本原则的薪酬改革指导意见。
“刚改革时,基础工资普遍降了,大家都感觉想不通。于是我找到中心社,专门要了一份《太原市农村信用社薪酬改革指导意见》,一看以后,我有了底气。这个《意见》缩小了级别薪点差,加大了绩效工资的比例。对基层有利,对员工有利,对我们这些规模小、环境差的信用社有利。只要干工作,就能拿到高收入。于是,我给大家讲明这个道理后,进一步鼓舞了大家的士气,调动了大家的干劲。从去年来看,各项工作比往年有了一个明显进步,薪酬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我们的工作还要上一个新台阶。”姚村信用社主任贾克俊充满了自信。
晋源中心社的员工小石说:“我们年轻人有的是工作干劲,但就怕不公平,干得多、拿得少。去年薪酬制度改革后,我看到了希望。也意识到大锅饭吃不成了,靠领取保障工资只能糊口,必须在工作业绩上想办法。1至9月份,我虽然基础工资高一些,但绩效工资总共领了6000多元。9至12月份,我虽然基础工资下降了,但绩效工资领了15000多元,是前9个月的近3倍。”小石虽然腼腆,但说起薪酬改革来,也是滔滔不绝。
通达信用社、西墕信用社、小井峪信用社、刘家堡信用社等等,这些2010年绩效工资不足万元的信用社也全部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全市农村信用社已经没有绩效工资万元以下的信用社。然而,全市农村信用社的薪酬总额并没有突破,各联社的薪酬总额都严格按照省联社的有关规定计提。
说起这一点,城区联社机关的一名中层干部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以前,机关员工和领导干部的工资普遍较高,个别信用社的工资非常高。薪酬制度改革后,机关员工和领导干部的工资总额下降了,底子好但业绩差的信用社工资总额下降了,光领工资不干活的人工资下降了。这些资金都分配到了基层,都分配到了一线。”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干工作的人多了,干事创业的风气就浓了。在薪酬制度改革的激励下,2011年,太原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净增76亿,净增额名列全省第一;6437万元历年挂亏全部消化,主要监管指标提前一个季度达到监管部门的规划要求;综合业绩考评一举改变了多年来全省倒数第一的局面。
“2012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薪酬制度改革力度,借助科技支撑,开发考核系统,全面推进按月计发绩效工资的考核办法。让广大员工每个月拿到手的钱更多一些,让多作贡献的员工能够及时得到回报,让广大员工以信合为荣,让太原信合的工作更加生机盎然”。办事处党组书记、主任李马全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