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通很不方便,除了有很少的自行车外,出行全靠“11路”——不论多远,只能步行。我记得上中学时,由于学校离家远,得住校,一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星期天吃完午饭,我就与同学相约步行回学校,一般得花一个多小时,如果携带的生活用品多的话,到学校已经累得说不出话了。那时看到城里条件好的同学骑一辆自行车到学校,就足以让全班人羡慕不已,都期盼自已能有一辆自行车,哪怕是破的……那时对我们乡下的孩子来说,出门步行是唯一的出行方式。
八十年代中期,我实现了拥有自行车的“三分之一”个梦,这为我带来了不少方便与荣耀。当时,在乡政府工作的老爸发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五成新,真可说是“全身都响,唯有铃铛不响”。之所以是“三分之一”个梦,是因为只有在老爸回家度周末时,我才能骑上。所以每到周末我就盼着老爸回来,他一到家,车还没停稳,我就接过自行车,吆喝着村里的同伴扶我学车。因为全村一辆自行车都没有,自然那些同伴都争先恐后地帮我学骑车,时不时我还会“施舍”让他们“摸”一下。学会骑车后,生活的确方便了很多,我主动承包了家里的小采购任务。骑着自行车到镇上小卖部购这买那,一路穿街过巷,好不荣耀……那时拥有一辆自行车是一种时髦,同时更带来了方便。
八十年代末,我真正地拥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那是我到信用社上班后,从老主任手中接过的一辆“皇冠”牌自行车,这辆车传到我手中已是“第三任”了。还记得当时老主任交给我时,说了好多诸如如何珍惜、保养、防盗之类的话,虽然听着唠叨,但那时我心里甭提多高兴。这辆车一直跟随了我四年,我也对它最有感情,因为有了它,我每天都骑着它下村走户收储收贷,每年都出色高效地完成了工作任务……上班后拥有一辆自行车,为我工作提供了交通工具,是我提高工作效率的最好帮手。
九十年代初,时兴摩托车了。我也因工作的调动离家远了,在家人的支持下,我买了第一台摩托车——“金城70”,挺省油的。我每天骑着它上下班,风雨无阻。每天我能按时上班,从来没有迟到,全是它的功劳。有了这辆摩托车,下乡收贷收储也就更方便快捷了。记得一次为了与农行营业所竞争蚕种制种款的代发业务,我正是骑着摩托车“捷足先登”,为我们信用社争取到了那项业务,使对手“望摩兴叹”。后来我又换了两台摩托车,当然质量也越来越好……拥有了摩托车,让我工作生活节奏更快捷,效率更提高。
二十一世纪,国内经济突飞猛进,汽车工业、交通运输发展更为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亿台,仅北京市就拥有6000万辆,就连我们一个小县城平均每天都有10台新车入户的增量。在这个潮动车涌之势下,我圆了我的“私家车”梦。2011年初,我购入一款低排量的家用小汽车,从此我成了“有车族”。平日,我开着它去单位上班,挥洒工作激情;周末,携着妻儿逛城市游风景,品味幸福生活;节假日带着父母双亲走亲访友,享受天伦之乐……拥有了私家车,让我幸福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惬意和美感。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向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收获。出行方式和出行工具的更迭,令我们这代人烙印了历史的记忆,见证了时代的发展,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