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夏天,我走出大学校园,开始步入社会这个更大的学校中学习、历练。在校园里学到广泛的知识后,我更加渴望在校园外广阔的天地中亲身体验应用这些知识,结合实践求得答案。在换过几次短暂的工作,受过欺骗,经历了挫折之后,我来到了吉林农信工作。这一路行来,我始终把诚信当作我做人做事不变的信念,从不后悔,从不动摇。
上大学时,我曾经拜读过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内基的一些成功学著作,其中有一句洞察世故的名言深深打动了我:“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依赖人际关系、处世技巧。软与硬是相对而言的。专业的技术是硬本领,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交际本领则是软本领。”我认为软本领的核心就是诚信。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更是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我发现许多人不能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天资太差或是学习、工作的方法不得当,甚至他们的天资还可能高出一般人,有独到的见解和过人的能力,只是由于不能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不能获得他人的理解、信任与尊重,在集体生活中长期处于被排斥的边缘化状态,而导致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可悲结局。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代社会对名利的过分追求导致了诚信等高尚品质的严重流失。许多人才把大好时光和全副精力都用在了无聊的勾心斗角上,而没有把全部心思用到业务上;许多人喜欢言而无信、以诈谋利,不凭着真才实学和无私奉献赢得他人的崇仰,而只通过小恩小惠来骗取他人的信任。这都是不讲诚信的表现。更为可怕的是,有许多人不但自身毫无诚信,还把诚信当成愚蠢和迂腐来嘲笑挖苦,教育后代千万不要做守信的“傻子”,是非和道义被他们彻底地颠覆。长此以往,中国社会的道德信仰肯定要严重滑坡。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尤其是我们这样以信贷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更需要时刻讲究诚信。
我对诚信是这样理解的:“诚”就是诚心地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诚恳无欺地为客户提供解答与服务,诚朴真挚地与同事和谐相处;要说诚实话,做诚实事,当诚实人。“信”就是对事业忠心、对领导忠诚、对客户信守承诺、与同事积极协作;不做虚假的事,不承诺做不到的事。
以上的理解看似简单,但是实践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更困难的是在损害自己的利益前提下还坚持诚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大幅提高,诚信问题却更加严重地凸现出来。许多企业家因为激烈的竞争、利益的驱使和成本的高昂,而开始走上了丧失诚信甚至是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不诚信的企业和个人,他们“发明”出各种极富想象力的欺骗,例如染色馒头、瘦肉精猪肉、牛肉膏等等。虽然他们的“想象力”实在令人佩服,但是把这些才智用到坑害消费者上,却很为人不耻,也让我们迫切地呼唤诚信、良知的回归!
诚信就像土,它是一亩心灵之土,为无数良知的幼苗提供营养,使它们开出美丽的鲜花;诚信又像水,它是信任互助的生命之水,滋润着小树舒枝展叶,天天向上。诚信是人之本,民之基,国之根。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是我们的祖先代代相传的美德。诚信既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又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也是连接友谊的纽带。一个诚实的人,不论他有多少缺点,同他接触时就会感到坦然,不必提心吊胆、暗中提防。这样的人,定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因为以诚待人,别人也会以诚相待。
人的一生有无数的追求与心愿。当我老去的一天,一切都已成过眼云烟,希望我的灵魂听到的是后人对我人格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