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3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如烟往事俯拾间
——我的日记情结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叶薏

  近日看到北京晚报一篇题为《小学生39年续写雷锋日记》的报道,文中介绍了北京雷锋小学的学生们从1973年至今,连续39年写了1500余篇雷锋日记,孩子们记录着自己学雷锋的点点滴滴,传承着雷锋精神。今年是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回想起来,那时我刚上小学,对雷锋精神的内涵尚无法完全理解,但学雷锋做好事写日记却是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这就是我学写日记的开始。那时以为日记就该写得有意义,要有名言警句。于是乎我认真记录了每天的好人好事,同时不忘添加几句自以为不错、有闪光点的句子。因为日记要给老师检查,所以就成了写作文。久而久之,我再编不出新意,反倒感到压力不小,渐渐也就厌烦了。文革开始后我们停课了,书都不念了,自然也就中断了写日记。

  我年过八旬的父母都有写日记的习惯,从学生时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特别是参加革命南下行军途中仍坚持写日记。“文革”中父母被整关进“牛棚”,被套上莫须有的罪名,紧接着家被抄,父亲的日记本全被抄走了,直到下放前才物归原主。记得父亲说过,走前一名军宣队员对父亲说:“老叶,我看了你的全部日记,了解到你在解放前就是进步青年……”他用客观公正的态度,认真阅读了父亲的全部日记后,对父亲有了正确的评价。这时我才知道真实的日记就是一部历史,是谁也不能改变的。原来日记可以如此简单,就是将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情况记录下来,将感想、见闻、思考记录下来,无须刻意修饰,真实的就是最美的。

  受父母影响,我从1973年年初上山下乡到现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断断续续写了几十年的日记(近二十年已无间断)。在山村的油灯下,我将心中的激情、困惑、悲伤、年少的情愫都写在纸上,白天的劳作很累,夜晚我无人诉说,就静静地整理心绪,写下我青春的日记。后来我当工人,岁月蹉跎,也没有打磨掉我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我找机会收罗到不少书籍,囫囵吞枣地吸收营养,在日记本中摘抄好诗好词好句子。得益于平时的积淀,恢复高考后,我顺利地考上心仪的大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现在偶尔翻看旧时的日记,心中仍涌动着暖流,尽管文字中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稚嫩,但记忆依旧清晰,曾经拥有且弥足珍贵的感受,就是内心最实在的一种幸福。

  如今,每天下班后我首要之事就是写日记,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带上一笔,更为重要的是梳理一下当天的工作。我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有:一是帮助记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的大脑好比一间屋子,它的容量是有限的,装进新的东西就有可能排挤出一些东西,但记忆深处的东西往往不易排出,反倒是近年近月的事忘得快,所以医学上有“近事遗忘”一说。把生活工作的点滴随时记下,日后需要时不仅查阅方便,还能够激活记忆。二是佐证历史。父亲是文人(记者出身),一辈子与笔杆子打交道,离休后不时也写些回忆文章,有丰富的日记资料供查阅,那些亲历事件中的地点、场景、时间、人物等都得以准确再现。三是培养写作能力。常人写生活日记,可以随性些,只要内容真实,有意义就好;科研者写观察日记,就需要很强的科学性,必须逻辑严密、思维缜密;再若写旅游随感日记,尽可以写得抒情些,美感些。无论何种方式,勤于笔耕都是为文者提升功力的硬道理。四是锻炼人的定力。写日记是每天的功课,必须按时完成,你对日记的执著和坚持培养了你良好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五是留下生活工作的印记。当我们年迈时重读日记,给儿孙讲讲故事,我们的人生阅历或许对他们有所启迪,且这份怀旧的心情是多么隽永厚重,可堪玩味。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愈发倚重电脑,渐渐放弃掉传统的手写方式。曾经有同事告诉我现在都改写电子版日记了,但我痴情不改,仍坚持着用笔记下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许我是落伍了,但我很享受这份书写的心情,如同我“80后”的父母一样,用一生的坚持积累并固守自己最珍贵的财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