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3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合作社里谱写天麻传奇
——访重庆致富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成生
杨耀文

  3月1日,记者顶风踏雪、险象环生历尽6个小时,来到重庆市云阳县海拔1800多米的云峰山上,对位于山上的致富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了采访。合作社理事长张成生仅有高中文化,靠着自学技术,不断试验,成功实现了野生乌天麻人工种植,填补了我国野生乌天麻栽培史上的空白。

  艰难创业 

  野生乌天麻栽培终成功

  早年间,刚刚高中毕业的张成生随大哥做药材生意掘了第一桶金后,也走上了做中药材的创业之路。但是随着生意越做越好,张成生也越来越不满足,如何扩大生意、形成产业链成了头等大事。很快,张成生想到家乡农坝镇云峰山海拔1800多米,是生长野生乌天麻的天然宝地,于是在2000年7月毅然返家,在离家20公里外的云峰山租了400亩土地,并聘请了70位农民种植中药材。

  但是创业之路并非一片坦途,在没有种植知识更没有栽培经验的情况下,野生乌天麻等中药材经常半途夭折,损失惨重。到外地求艺取经也连连碰壁。但是张成生并没有退缩,凭着一股韧劲,他买回中药材栽培方面的书籍,开始了对野生乌天麻异花人工授粉的试验。摸索中,张成生不仅花光了10多年做中药材生意的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一些生意伙伴纷纷建议他放弃,甚至有人以断绝经济支持要挟其退出。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成生也没有退缩,但也正是这股韧劲让他在多年的努力下,将野生乌天麻异花人工授粉、竹根种植乌天麻试验成功了。看着自己试种成功的野生乌天麻,这个一向坚强的汉子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那一刻,多年坚持的种种辛酸、隐忍、激动等情绪全部爆发出来了”。

  从那以后,张成生的生意越做越顺。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他基地里人工栽培的野生乌天麻从原来的亩产200多公斤提高到了现在的400多公斤。更可喜的是,他种出的野生乌天麻经权威检测,含天麻素1.4%,是国家天麻素标准含量的7倍,堪称全国第一。同时,他还在基地里套种广香、正朴、玄参等中药材,不但保持了水土,也达到了为乌天麻保湿、保温、遮光等效果,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成立合作社

  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自己富了,怎样才能帮助乡亲们走上富裕的道路?”随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这也成了张成生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为了引导农民种植中药材致富,在云阳县供销合作社干部的引导下,张成生当起了“火车头”,走村串户、不厌其烦地给乡亲们宣传成立合作社的好处。2008年,张成生组织成立了云阳县致富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组织农户规范种植、加工、销售中药材。合作社将药材种子和种植技术无偿提拱给农民,带动1120户农民种植中药材, 其中192户是外出打工的返乡农民。很多农民跟随合作社种植中药材,住上了小楼房,走上了致富路。

  合作社现有社员600余人。合作社利用荒山荒坡种植优质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200亩,带动了周边各乡镇1120户农户种植中药材1.1万多亩。在云峰、硐坪等村合作社兴办了一个有300户农户共同参与的高标准种植示范点,带动全镇13个村兴办示范点18个,参与农户882户、示范面积3428亩。合作社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200余名,人均年务工收入达1.2万元。

  为发展壮大合作社,进一步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张成生拟在3年内扩建中药材种植基地3100亩,其中扩建200亩以乌天麻为主的中药材种子基地,带动周边农民种植中药材4000亩;拟建一个初制中药材1800吨的加工厂,投资见效后可实现年产值9800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张成生将运用多年积累的中药材生产和销售经验,力争把云阳中药材产业做大盘强,带领广大农户走出一条高山致富路。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