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人爱喝茶,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喝宜宾本地产的绿茶。说起宜宾产红茶,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其实宜宾早在60年前就生产红茶,而且川红是宜宾乃至四川第一个跨出国门,夺得世界金牌的茶叶产品。
四川工夫红茶,在贸易上简称“川红”,以其香高、味浓、形美而闻名于国内外。虽然“川红”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但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可与久誉盛名的“祁红”、“滇红”相媲美,成为中国三大工夫红茶之一。1985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办的第24届世界优质食品博览会上,由宜宾送展的“川红”荣获了金质奖章。由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用“三级”“川红”装的“节日之夜”小包装曾被选为罗马尼亚的国庆用茶。
还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农历正月初一,宜宾古柏乡一农民将当天新采制的一公斤“川红”茶,从邮局寄往北京中南海,献给了毛主席,中共中央办公厅曾复信并寄来30元钱。由此可见,“川红”因具有品质好、茶树发芽早、上市快等优势,在当时的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专家指出,“川红”优秀的品质,来自于优越的自然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传统与现代工艺结合这三个条件。“川红”产地必须是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山区,这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同期、冬季气温高、春季回暖早的特点,极适于茶树的生长,更适于加工红茶。
“川红”优秀品质的形成,除了自然条件外,产区优良的茶树品种也是重要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宜宾本土的茶树品种和“早白尖5号”良种茶才能造就“川红”独特的品质。中国工夫红茶的制作技术有数百年历史,“川红”传承了传统工艺,并由宜宾老一代和新一代茶人对其工艺适当改进。正是在制作中自然萎凋,细心揉捻,精心烘焙,保证了“川红”外形紧细秀丽、内质香高味醇的品质特征。
非常可惜的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受到国际市场变化、茶叶出口企业改制未理顺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宜宾市的红茶生产跌入了低谷,最低时的产销量尚不足高峰时期的1/10,甚至在国内外市场上基本见不到“川红”的身影。因此消费者大多不知道宜宾产红茶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在2009年成都国际茶叶大会上,人们突然惊喜地发现,多年不见的四川红茶再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国际茶业委员会主席Mike Buston先生给予了高度赞誉,连声说“非常好!太好了!我非常喜欢这个茶叶!你们一定要宣传好,让大家都能知道川红红茶。”
其实,川红茶业及其前身早在3年前就开始了新“川红”的研发。与四川农大茶学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高档四川红茶产品研究与开发,继承了宜宾“川红工夫”的传统特色,挖掘外贸品牌及茶文化价值;进行技术与产品创新,运用名茶开发思路,精细栽培与采摘,精湛加工而成。
按国家标准对照来看,1985年获得国际金奖的“川红”只是三级品的水平,而今天的“川红”已达到甚至超过国标特级品水平,而且其独特的加工工艺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非运用川红核心技术,是难以仿制的。可以说,“川红名茶”实现了“川红”的继承与创新。
(作者系川红集团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