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为保护棉农利益,稳定棉花市场,满足纺织用棉需求,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紧密锣鼓,政策日臻完善,调控手段更加成熟。然而,棉花种植面积却在逐年减少。这主要是好政策没有完全体现在实际实施中,国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缩了水。
去年,国家制定了棉花收储价格19800元/吨,而且也是早早就公布于众,目的就是为保障棉农利益、维持棉花市场稳定和保障纺织用棉需求。然而,最终棉农交售的籽棉价格却远低于收储定价,即收储价格并没有体现到收购价格上。据了解,2011年内地大多棉农的籽棉平均交售价格约3.6元/斤,而收储价格折合籽棉价格为4.2元/斤。所以,国内的籽棉交售市场需要加强监管,要使得好政策最终能有好的收效。
从调查看,今年棉农将大幅减少棉花种植面积,去年棉农的籽棉交售价格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究其原因有两个:
第一,目前,我国棉花收购市场大、收购主体多,棉农手中的籽棉交到棉花加工厂手中,多则历经好几道“关口”:小商小贩—经纪人—中间商—加工企业。经过如此多的环节,籽棉最终交售价格缩水也在所难免。而国家如果在收购过程中采取实时监管,操作的难度则很大,也不大可能。
第二,棉农处于弱势,在交售过程中,交售的籽棉等级,完全由收购者界定,棉农自己不能为交售的籽棉定“身价”。所以,棉农在籽棉交售中缺乏话语权。
中国棉花协会棉农分会会长卢怀玉坦言,这种现象是我国当前棉花产业的现状造成的,国家也没有如此大的人力和财力对棉花收购实施全面监控,还需要生产者自身转变思路。棉农应该改变原始的棉花种植思路和做法,从减少物化肥料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从科学管理上提高单产,从而提高收益。包括棉花种植的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种植,即棉花生产需要走“棉业现代化”之路,这也正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毋容置疑,国家选择此时出台《2012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简称《预案》),对激发棉农植棉积极性和稳定棉花生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当前棉花春播在即,特别是新疆的棉农正在规划今年的种植,《预案》有利于他们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预案》着眼长远,为维持棉花产业链条的稳定运行和棉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从棉纺企业角度看,给他们释放了国家对2012年宏观调控的基调和态度。为棉花企业制订皮棉销售价和籽棉收购价提供参考,有利于稳定纺织企业的原料采购和生产。
与去年的棉花收储政策相比,今年的政策更完善,不仅出台时间比去年早一个月,而且在考虑了棉花收储的正常条件的同时,还放宽了因自然灾害而受损的籽棉交售的门槛。这体现了国家从棉农利益出发,切实保障棉农利益的态度。
虽然去年棉农的经济收益相比其他作物少很多,但是在一些适宜种棉的地区,盲目改棉种粮可能得不偿失。选择继续种棉的棉农要坚定信心,做好春耕准备,主要在提高单产上做文章,谨慎选种,选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