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3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位零售人的外资“美好时代”

赵陈婷

  手把手养大的孩子跟别人跑了,或许这就是当下众多三四线零售企业在人才问题上的烦心事。

  对于中国零售业而言,这样的大规模人才逆流的现象并不是头一回,只是上一次的主角是这一次扮演“掠夺者”身份的外资零售企业。

  “军校”生涯

  当年把陈怡领进零售圈子的是在业内享有“黄埔军校”美誉的家乐福。

  1996年刚入职的陈怡,在家乐福的薪水是一个月2600元,这对于当时刚毕业生的她而言,是个相当令人满意的数字。

  从1996年~1998年,在家乐福负责采购的陈怡,经历了几次升职,职务从当初的助理谈判员到高级谈判员。

  每一次升级,都伴随着工资较大幅度的提升。1998年8月,家乐福在东莞开了新店,陈怡被调为当时家乐福东莞店的杂货部经理,从采购转身营运,工资也从高级谈判员的4500元涨到了8000元。

  在家乐福东莞店负责营运3年后,陈怡做出一个决定——离开家乐福。

  2001年的家乐福正处于快速开店的扩张期,一方面大量地复制本土人才,一方面不停地为这些本土人才树立榜样,告诉本土人才你也可以做到这样。

  尽管有榜样的激励,但是营运的生活让陈怡开始有点动摇。

  “当时做营运,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是在家里面,其他时间几乎都在门店。”陈怡这样点评自己3年的营运工作。

  据了解,一开始陈怡所在的东莞家乐福门店每天早上9点开业,后来,该店附近开了一家沃尔玛,两家价格战打得火热。于是当时的店长决定把开店的时间提前到早上8点,让消费者能够提前买到更新鲜的商品。

  但是提前开店意味着像陈怡这样的负责营运的人员要在早上6点半之前到门店,做好开店前的准备。中午12点休息,吃饭午睡,下午2点回门店,晚上下班已经是8、9点钟的事情了。

  尽管薪资不低,对于陈怡来说工作的确很辛苦。而当时陈怡的职位如果想要升职到店长的话,必须经历更长的培训周期,面临的筛选也将更加严格。

  但在当时的高强度工作下,像陈怡这样的管理人员,想要去自我充电,基本上是不可能。

  于是,带着提升自己能力的想法,陈怡离开家乐福,跳槽去了7-11。

  流水的“兵”

  2001年~2007年,在7-11的6年,陈怡实现了从品类经理到高级品类经理,再到品类总监的提升。

  陈怡进入7-11华南区域的时候,当时企业只有总经理和总监级别的会是白种人或者香港人,其他管理高层的基本都是内地人,管理人才的本土化相较于家乐福要更加普遍。

  而让陈怡感触良多的是,当时7-11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规范。

  在入职之前,作为采购经理的陈怡就清楚地被告知,她如果想达到下一步的高级品类经理的职位,需要在专业和管理上,分别到达什么指标,如果做不到,公司还可以提供一些培训。

  这与陈怡之前在家乐福的经历是截然不同。

  1998年陈怡在家乐福从采购转去做营运的时候,公司几乎没有任何培训,直接被派遣去了卖场。

  早期的家乐福给陈怡的感觉是,老板给你提供了一个新职位,就相当于直接把你扔进河里,有本事的话,你就自己淌过河,到达对岸;如果没有本事,等待你的就是淹死(辞职离开),留下来的都是自己活过来的人。

  直到2000年,家乐福中国区才在其上海总部建立了培训中心,开始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

  而2000年以前,对于陈怡这样的本土人才而言,基本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悟性和上一级的“传帮带”,这似乎和之前的内资零售企业并没有太大区别。

  2007年,陈怡选择从7-11转身去了沃尔玛,负责沃尔玛的负责全国商品采购。

  尽管拿着2万多的月薪,但是对于沃尔玛一年多的工作经历,陈怡直呼压力大。

  “被招进沃尔玛之后,我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干活,虽然有很多培训的课程可以听,但现实是根本没有时间,几乎所有的工作都与指标挂钩。总感觉头上悬着一柄利剑,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陈怡说。

  在陈怡看来,其实沃尔玛是一个员工发展和培训非常完善的公司,可是执行过程中,很多员工为了完成指标,不得不将很多培训沦为形式化。

  2008年8月,陈怡又从沃尔玛跳槽回了家乐福,负责家乐福的商品采购和团购业务。

  2009年的4月,陈怡选择彻底从零售企业抽身,从事咨询服务。

  对于这样一个决定,陈怡给出这样的理由:2007年,我做了母亲,人生角色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在外资每天早出晚归,周六还得经常加班,想要陪伴孩子成长变成了一种奢望。

  在外资待了十几年,那个时候的陈怡想要换一种生活方式,在有时间顾及家庭生活的同时,也能够使自己的眼界更开阔,而不是只盯着这三个外资零售企业。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