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3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挣脱旧思维

刘步尘

  制图/张磊

  2012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规模效应越来越难以适应中国企业的生存需要,中国企业迫切需要调整发展战略,从“量时代”转向“质时代”。

  “魂”不附体?

  实际上,片面追求规模及量的领先的观念,已经对中国企业造成恶劣而深远的影响。中国至今并未诞生出真正意义上的规模领先型企业,而过度追求规模领先已经制约了中国企业前进的脚步,“中国制造”无法与国际同行形成“对称式”较量就是证明。换言之,片面追求规模制胜,既无法实现技术进步,也得不到规模领先。

  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老板都懂。

  TCL的李东生就是一例。他崇尚“做大不一定做强,做不大一定做不强”,结果TCL既没做大,更没做强。2003年时的TCL企业规模约为550亿元,到2010年大致还是这个规模,这意味着TCL用7年的时间兜了一个圈又回到原点。而当年的小兄弟美的已远远地跑在前面,甚至坚持专业化道路的格力电器,也已经做到800亿元。

  最不在乎企业规模的例子当属苹果。乔布斯从来不曾给苹果制定什么“五年计划”,也未见他提到过世界500强,对于乔布斯和苹果来说,一切都不如开发出一款举世惊艳的革命性产品来得重要。一个事实是: 2011年,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超过4000亿美元),年盈利铁定超过100亿美元。2012年第一季度(2011年9月25日~12月31日),苹果营收达到463.3亿美元,同比增长73.3%;净利润则高达130.64亿美元,同比大增118%。

  不在乎规模的规模上去了,天天耿耿于怀于规模的却徘徊不前,这是个讽刺。

  为什么中国始终诞生不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品牌?为什么在诸多创新领域看不到中国企业的身影?为什么多年前就高喊中国已成“全球家电制造中心”至今未诞生出“中国的三星”?

  喧嚣与繁华的背后,掩饰不住中国企业的尴尬。

  而这一切,都和中国企业始终挥之不去的浮躁与短视心态息息相关。

  中国企业普遍给人以缺乏灵魂、目光短浅的感觉,而且常常对产业发展方向判断不清,喜欢左右摇摆、跟风山寨。它们喜欢追逐眼前的利益,很少为未来五年、十年的发展谋篇布局。所以,它们大多看起来就像刚栽下的树,根基肤浅,经不起风雨。

  

  苹果密码

  那么,什么是企业的灵魂?

  在笔者看来,企业灵魂就是企业坚定不移的主张,就是企业的鲜明个性与独特定位,就是企业不可替代的差异化优势。仍以苹果为例,我们看看乔布斯在做什么,他每天都和研发、设计人员混在一起,论证产品、规划产品、开发产品,十几年如一日。很难想象一个天天游走于闪光灯之下大谈成功之道的老板,他的企业会有竞争力。故此,苹果另一创始人沃兹尼亚克说:苹果的优势不可复制。在我看来,不可复制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

  中国老板不然,他们天然对产品不感兴趣,虽然企业生存的理由就是制造产品。对于大多数中国老板来说,他们的兴趣在于营销,就是变着花招把产品卖出去,不管产品本身有多大竞争力。这与中国老板的观念有关,他们的逻辑是:中国是一个低端市场,低端消费者不会在乎品质,他们在乎价格。

  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老掉牙的判断,而今,中国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那些质次价廉(我们习惯称之为“物美价廉”)的产品越来越讨人反感。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2011年,中国汽车市场平均增速不足5%,首次低于多年平均值20%,而高端车型如宝马、奔驰、奥迪的增速,则普遍在30%以上;本土汽车,越来越不讨人喜欢。实际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

  缺乏创新的抄袭与山寨,即将走向穷途末路。

  

  一颗平和心

  一个问题迫使我们思考:和国际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到底最缺什么?

  在笔者看来,中国企业最缺的是平和心态。似乎中国企业家不愿意承认落后的事实,他们会说“我们的产品已经和外资品牌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然而,把“中国制造”和外资品牌放在一起对比便不难发现,中国产品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技术含量不足,工业设计陈旧,谈不上精细工艺,甚至有些产品会危及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我想,这是为什么德国政府号召消费者慎重购买中国产品的原因。

  现在,大家都津津乐道于苹果创造的奇迹,惊叹于那么多人喜爱苹果的产品,可是,有几个人想过“苹果开发iphone、ipad用了多久”?答案是:7年。乔布斯回归苹果的前几年,苹果基本上没有什么看得见的进步,他在为苹果帝国打地基,建构强大的研发体系,成为乔布斯第一要务。

  正所谓“缺什么补什么”,中国要想在未来十年之内诞生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企业,必须从现在开始在研发体系架构及品牌建设上下一番大功夫。说开一些,中国必须从现在开始,从教育改革入手,力争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公民。撇开这些前提条件谈超越,没有任何意义。

  在笔者看来,大而不强可耻,小而精干光荣。当国家战略已经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的时候,中国企业家没有理由不重新审视不合时宜的发展观。

  未来的世界,必将是产品力竞争的世界,而不是价格竞争的世界,谁的产品与众不同,谁的产品能第一时间满足消费者需求,市场就是谁的。一面廉价一面低质,是不可能创造市场奇迹的。如果仍有企业用不合时宜的旧眼光看日新月异的市场,这个企业将被时代抛弃。

  实际上,过度追求廉价低质产品,从产品生命周期及消费者使用体验看,都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污染,低质高耗产品的泛滥,已经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10万元盖一栋房子住10年,何如50万元盖一栋房子住300年。

  我们相信,越来越多具有前瞻眼光的企业家,将放弃多年来追逐企业规模的旧式思维,转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构。这,才是中国企业新时代的开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