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3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茅台为何被符号化?


  酱香型的贵州茅台酒,今年两会却不断飘来“异味”。

  政协委员建议“禁止使用公款消费茅台酒”,贵州省委书记回应,“不上茅台,上一瓶进口的拉菲,会比茅台高得多”,“茅台是知名的民族品牌,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应该去抵制”。茅台股份公司高管干脆反问记者:“三公消费禁止喝茅台?那么我请问你,三公消费应该喝什么酒?”

  看起来,茅台已经“是酒亦非酒”,它正被符号化,被赋予酱香型白酒以外的多重含义。

  借用语言学大师索绪尔的理论,每一个符号都有“能指”与“所指”。茅台的“能指”(语音形象),就是茅台镇那方神奇土地的名称;茅台的“所指”(概念形象),在不同的人群中已经演化出不同含义,从而折射出转型社会矛盾凸显的心理轨迹。

  无论从经济还是文化角度,茅台酒原本都不应如此受争议。中国经济正向更依赖内部消费的方向转变,在商业价值观上必然会从“节约为善”到“消费为善”,消费者喜欢和追捧贵州茅台无可非议。茅台酒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靠一代代人奋斗和传承而延续下来的,其创制过程也经得起考验。中国像贵州茅台这样的品牌,不嫌其多,但嫌其少。

  那么,如此大的争议又是为何?一言以蔽之,就是“替罪羊效应”。人们把对政治和社会领域中那些不良现象的愤懑,浇注到茅台酒上。有腐败分子藏茅台喝茅台,于是茅台酒也被视为“腐败酒”,其实没有茅台,照样有腐败。

  有政协委员提出,“ 天价茅台酒 背后,更反映了我们 三公 消费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其实,中国对公款吃喝有严格限制,各地财政部门也有规定的伙食标准,真正照章办事,“公款吃喝应酬已慢慢变成 灰色腐败 ”的现象自然会得到遏制。而要解决此类问题,靠不上茅台,要靠廉政和法治政府的建设。

 (文源)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