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3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面飘扬在革命圣地的合作社旗帜


  南区合作社纪念馆记录着南区社人的奋斗史。

  (上接A5版)农业科技日益深入千家万户,但农村中的科技力量却显得不足。为支持广大农民开展科学种田,1992年,南区社又在柳林乡办起了“庄稼医院”。他们选派了两名职工,到西北农学院去进修学习。回来后,这两名“庄稼医生”一人“门诊”,一人下乡巡回“医疗”。

  虽然从商品的角度看,“庄稼医院”不赚什么钱,但防治病虫害的艰苦工作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确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在这里,南区社寻找到了转换经营机制的突破口。于是,人们便说,当年的老南区社还在延安。

  创新发展实践者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南区社的经营开始陷入低迷。然而,南区人没有向任何困难低头,老南区社精神在他们身上再次显现,新南区社在思变创新中悄然崛起。

  1998年10月,在延安城南繁华的街道上,供销合作社建起了“延安南区供销大厦”及后院“南区供销商场”、“南区供销商住楼”、“延安南区供销社为农综合服务站”,大厦和市场摊位租赁费每年近百万元,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后几年,南区社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不断探索为农服务新途径。该社在所属乡镇55个村都修建了村级服务站,将农民所需要的化肥、农药等送到站,由站负责到户,开展了“一人联百户、两供一销服务”,建立职工联系户档案,了解掌握农民所需、所求,及时给予解决。由此,南区社农用物资销售量年年增长。

  2006年南区社创办了延安新合作商贸有限公司,一方面进行“一村一品”农产品种植及深加工,并通过“新合作”连锁网络平台销售出去;另一方面把“新合作”贴牌的日用工业品,通过网络配送中心直接送到乡级店和村级店,销售给广大农民,让“新合作”成为城乡之间的连心桥。

  南区社从成立的第一天,就担当起服务大众的重任,服务是南区社最核心的精神之一。时代在发展,服务要创新,从成立之初的商贸购销组织发展到后来的集生产、运输、金融、教育、医疗等为一体的大型的群众性合作经济组织,南区社的服务一直在创新中前行。直到今天,南区社资产运营有声有色、“新网工程”稳步推进、全方位参与农业产业化等一系列实践都得益于其求实创新的发展理念。南区社没有在光荣史册前止步,而以行动传承了老典型宝贵的创新精神。

  植根陕北 造福农民

  记者驱车前往距离延安10公里的万花乡徐寨南瓜专业合作社,这个小山村因为南瓜而远近闻名。在社员冯广成家的院子里,9孔窑洞整齐干净。“这些年,我们村的农民托了南区社的福,南瓜连年丰收,不愁销路还卖上了好价钱。”冯广成话语中满含感激。

  徐寨村是个典型的陕北小山村,基本上全是坡地,主要以玉米、南瓜种植为主,过去南瓜成熟季节,农民们最煎熬的是找不到销路,蹬着小车跑城里一天下来也卖不了多少,如果遇到天气不好,很多南瓜卖不出还要烂在家里。自从成立了南瓜专业合作社,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大家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我们不仅给南瓜合作社提供种子、化肥,还请专家指导农户生产,丰收以后我们集中上门收购,即使遇上行情不好,但是为了农民的利益,我们还是要按照订单的价格收购。”南区供销合作社主任朱绪强告诉我们,南区社心里始终想着农民,才得到了大家长期的信任。

  2006年,南区社成立了南泥湾小杂粮加工厂,注册了“南泥湾好风光”的商标,研发延安优质大米、小米、红枣、豆类等30个品种80个单品,产品销往河南、江苏、山西等地。南区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业不仅确保了杂粮加工厂的加工储备,还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南区社在新的条件下依托双向物流网络开拓为农服务的阵地,通过新合作超市不仅把日用品送下乡,还把延安特色农产品通过新合作的网络卖到其他城市。南区社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合作社和订单农业及新合作的双向物流,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替政府减轻了负担。

  “我们的小杂粮没有QS认证,进不了大超市,现在正在努力争取早点取得认证,希望早日把‘南泥湾好风光’打造成全国品牌。”朱绪强向我们说出了他的心愿。

  南区社,这面飘扬在革命圣地的合作社旗帜已经成为中国合作社事业发展的缩影,南区社精神也成为中国合作社共有的宝贵财富。延安市供销合作社主任薛晓毅表示,老南区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合作思想与战争环境下陕甘宁边区实际结合的产物,是全体供销合作社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与时俱进有时代特色的、延安化了的世界合作社优秀成果在中国应用的典范。他认为,新时期,传承弘扬老南区社精神,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供销合作社时代文化、合作社文化和民生文化的客观需要,也是焕发老南区社精神活力、着力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的现实要求。

  心系大众,自力更生,知难而进,超越创新。南区社如同一株鲜艳的山丹花在陕北高原破土而生,经历了风雨的洗礼,穿越了历史的风尘。在时代的春雷中,这株高原之花依然显示出她自然朴素的大美,焕发出日益强大的生命力。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