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上次名单公布11年,3月19日,最新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即“国家级贫困县”)名单对外发布。从这份名单可以发现,调整后,有38个县被调出,又有38个新面孔入围。贫困县的总数没变,各省的名额没变。
戴上“穷帽子”不愿主动摘
戴上“帽子”的不愿摘下,在这份名单上,“请神容易送神难”。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介绍,调整贫困县难度很大,都想往里面进,进去的都不想出来。调整出来的基本都是“经济条件比其他县好太多了”。
不管是“贫困县”还是“重点县”,都没有动态退出机制。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农村贫困问题与发展金融研究室(或简称中国社科院农村所贫困室)主任吴国宝说,1994年国家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就实行了“4进7出”,人均收入低于400元的县全部进来,高于700元的县全部出去。汪三贵说,但几乎没有一个贫困县申请退出。
扶贫主战场:“连片特困地区”
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表示,连片特困地区是下一步扶贫攻坚的重点,是扶贫工作的主战场。
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增量部分,将主要用于片区。片区扶贫的提出,是因为很多相邻地区的贫困面临着共性的问题,从而制约了整个区域的发展,比如交通问题、环境问题。而要破解这些难题,单靠发展一个县,是无法实现的。
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在今年3月19日公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上,有340个县的名字被加黑,它们是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范围内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此外,还有大体同等数目的县,被一同划入集中连片特困区,它们共同构成了全国14个连片特困区。汪三贵分析说,扶贫重点到“片区”之后,片区内的重点县会比片区外的重点县得到更多的资源。
靠行政力量难完全消除贫困
592个“贫困县”的总数是1994年确定的,这个名单的上一次调整是在2001年。11年之后的这次调整,是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作出来的。不过,按照这个纲要的要求,各省应该实现“重点县”数量逐步减少。此次“脱贫”的38个 县只占重点县总数的6.4%。也就是说,经过10年的扶贫,绝大多数“重点县”仍然不能脱贫。
2011年11月,国新办发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透露,从2001年至2010年,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658元人民币增加到11170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7%,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前认定贫困,是“吃不饱饭、穿不上衣”的绝对贫困标准,现在已明显不同。只是相对于其他地方,还比较落后。一个地区的贫困受到自然资源、基础条件、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可以缓解这些影响,但很难从根本上利用行政力量完全消除。
背景链接
1986年,我国正式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首次划出273个国家级贫困县。
1994年,国家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名单扩大为592个。
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发布,取消了沿海发达地区的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增加了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县数目,但总数依然为592个,同时将“贫困县”的提法改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正式发布,其中明确指出,“原定重点县支持政策不变。各省(区、市)要制定办法,采取措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重点县数量逐步减少。重点县减少的省份,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