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3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千两茶记

张爱农

  一盏茗,呈于几上,发淡雅松烟之醇香;一卷竹,立于案边,显古朴粗犷之豪气。饮者爱之,把盏临窗,日影景移,汤色变幻,于深泡浅冲中或呈酒红,或显橙红,或为金黄。这是茶之美色。细啜慢饮,唇齿爽朗,喉清嗓润,在汤色变幻间,或感甜润,或觉陈醇,或滑爽回甘,然不管其味浓淡甜陈,饮罢其醇厚之香留于唇齿之间久久不去。这是茶之美味。或感茶之好,追其本真,茶女示之,甚感惊异,乃立于案边那一卷竹也。这卷竹实为花格竹篾包裹着的茶,其立如柱,横如梁,如粗犷男儿,显赳赳豪气;解开竹篾蓼叶观之,其质黑硬如铁,抚之光滑细腻。这是茶之美形。细细观之,有遒劲红字印于竹篾之上,曰“千两茶”,而因其衣花格竹篾,朴素优雅,又曰“花卷茶”。这是千两茶粗犷而阴柔之美名。再细看之,篾篓上有“白沙溪”字样。这是千两茶之所出。

  湖南安化是黑茶的故乡。行于其地,山野葱茏,云雾弥漫,一江碧水,澄澈蜿蜒;楠竹油桐繁盛其林,茶叶柑橘馨香其园。这是安化之自然。山水交辉,渔樵问答,擂茶歌歇,美人见焉;走茶马古道之艰险,听安化老调之悠远。这是安化之人文。溪水潺潺,每见于山坳,皆清澈到底,爽人耳目。溪水之中有一条曰白沙溪,温柔地润泽过小淹的翠绿稻田,却于不经意间成就了一种名震中外的黑色的茶——“世界茶王”千两茶!这是白沙溪之神奇啊。

  朦胧间,见碧绿资水汤汤东去,南岸一院古朴厂房飘出浓浓茶香,还未近前,已闻高亢之声。进入车间,只见五六壮汉,在“嗨哟、嗨哟”的喊声中,坐压木杠,脚踩装满黑茶的圆筒形篾篓,在杠压脚踩间,那卷茶愈收愈紧,终成浑然一体,坚硬如铁一柱茶。他们身后白墙上,赫然书着几个黑色大字“世界茶王”,其下又书“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湖南有,湖南只有安化有”,豪气逼人。在车间的这一边,几个女工正将蒸好的热气腾腾的黑色茶叶灌装入篾篓,然后传送给踩制的汉子。房外院落,几排做好的千两茶整齐地立于架杆之上,在三十个日日夜夜里,日晒夜露风润,方可出厂。

  据史料记载,安化黑茶自明代始,作为以茶定边之官茶行销西北。其独特的原料及渥堆发酵、七星灶松柴明火烘焙等工艺,使黑茶独具消食解腻之功效,乃成游牧民族不可一日或缺之饮。几百年来,安化黑茶乘船坐车,马运驼载,由烟雨湘中而至风沙陇上,通过兰州、秦州、洮岷等主要茶马交易集散地分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清道光年间,千两茶以降,即为黑茶之王者。然其时国运衰微,千两茶亦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上世纪中叶,国家复兴,白沙溪茶厂担当历史之责任,聘请千两茶传人,使这一黑茶明珠重新闪耀于世。

  茶为民之饮,亦当便于民。白沙溪人为满足西北民众消费需求,也为饮茶者购买饮用方便,将花卷之千两茶改制为方砖之花砖茶,风韵依然,而所达之地更多更远。寒暑交替,经年累月,花砖茶和它的兄弟茯砖茶、黑砖茶们走向草原戈壁,深入马背帐篷,成为民众生活之必需。解边民无蔬之困,祛牧人食肉之疾。

  现今,白沙溪人励精图治,克服万难,锐意进取,使老茶厂起死回生,让千两茶重现辉煌。今其达于四海,远走异邦,成就“世界茶王”之美名。观乎市井,商者陈于橱,饮者品于几,藏着储于屋,雅者饰于室,好者传于口,儒者著于文。这是千两茶之蔚然大观。或问因何而兴,答曰:此茶非凡茶,放之愈久,愈加陈香,实为能饮之古董;而其工艺复杂独特,外形古朴粗犷,为纯手工制作,已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为中华文化之瑰宝!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