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公司没茶叶,果品公司无果品’——这句在兰州市流传了十几年的口头禅已是老皇历。现在,我们的果茶公司又站起来啦!”听着甘肃省兰州市供销合作社人的企业介绍,记者很想“打破沙锅问到底”。
近一二十年里,很多人在兰州城繁华的闹市区几乎找不到果茶公司的门店,而今,供销合作社企业的门店又重现市场,让人们欢欣鼓舞。
记者走访兰州市果茶公司时了解到,1994年兰州闹市区进行了一次城市改造,此次改造也将商业、粮食、供销三大系统数百个商业网点一夜之间变得七零八落。绝大多数“国字号”网点从此一蹶不振,有的甚至无影无踪。兰州市果茶公司也没能幸免于难,闹市区的办公楼被拆之后,被“安置” 在地图上难以找到的一栋居民住宅楼上,19个门店大部分被“还建” 到了偏僻的街道小巷。
“注册两个商标,非心血来潮”
历史不堪回首,但失去阵地的兰州市果茶公司人并没有因此而垮倒。十几年来,他们先是靠出租门店养活几百位员工。不久,他们又收回两处门店,恢复经营起“一品香” 茶叶门店,接着又与闻名全国的静宁县苹果生产基地进行了合作。兰州市社的“二次创业”进一步促进了果茶公司人继续走下去的念头。
“2011年,我们公司全面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453万元,占全年任务1300万元的112%。”公司副经理李连福如是说。为了打造精品,树立品牌,扩大影响,提升供销合作社社属企业的形象,兰州市果茶公司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报注册了“兴社”商标、“一品香”图示性商标。“我们一连注册两个商标,绝非心血来潮。”李连福告诉记者,为了选择优秀的果品,他们邀请甘肃农业大学食品工程研究院的专家和教授,先后5次深入大型瓜果批发集散地及静宁县红富士苹果主产区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品尝各种瓜果的口感和品质的同时,还对它们的色泽和质量进行了评定,此举为公司品牌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与此同时,他们开展了一系列农副土特产品精品的推广与销售工作,针对康县木耳、茶树菇、陇南大红袍花椒、庆阳黄花菜等甘肃特产开展多品味、多方位、多渠道经营,进一步推动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两年来,该公司与陇南市康县阳坝供销茶厂进行密切合作。阳坝供销茶厂远离城镇和农户,茶树自然分布于砾壤之上,土地富含有机质,形成野生茶园,该茶厂纯属手工作业,延承了明清时期名优烘青茶制作精髓。于是,从2011年起,该公司不仅代理购进了这个茶厂7个品种的茶叶,而且增加了陇南橄榄油、香菇、核桃等几十个土特产品品种,为打造和丰富“一品香”系列品牌提供了保障。
“要抓,就抓大项目!”
小沟坪果菜市场原为兰州市果品茶叶公司的一处传统仓库区,然而当它被列入兰州市政府建设标准化菜市场建设项目之后,还没过一年时间,它便成为一座现代化商城。李连福对记者说,小沟坪果菜市场周围居民多达近千户,与兰州市北出口相距10分钟车程,与连接东出口的高速公路相距10分钟车程,交通便利、快捷、通畅。改建后的商城,场内营业面积多达1000平方米,有60个柜台、8间操作间,163平方米冷藏保鲜库被划分为果品、蔬菜、豆制品、粮油、干鲜调味品等5个经营区,再加上市场外空地面积近5亩,基本具备储藏、保鲜、加工、运输、配送等功能。
李连福还说,兰州市社之所以将原先的传统果品茶叶仓库改造成为果菜市场,其因在于该市几座大型果蔬批发市场迁移至大青山后,因为路途远、费用大、交通不便而造成4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便出售所产瓜果蔬菜,也不便城区各类果蔬零售市场及市民采购、批发。于是,公司借助“新网工程” 的实施,利用供销合作社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建成了这座果菜市场。
“近年来,省、市供销合作联社都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在项目建设上,我们也做了很大的努力,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标准化菜市场的升级改造都在顺利进行中,规划建设的甘肃省农副土特产品精品展览馆也已列为省市重点项目,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前景是非常好的。”李连福告诉记者,这两年,公司大抓项目,抓大项目。这座高标准、高起点的建设项目已经列为省市供销合作社项目建设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