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尚健康生活的今天,消费者对“有机产品”越来越青睐,但不断被曝光的有机产品标识被仿冒、被滥用,有机产品市场鱼龙混杂的现象也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不过从2012年3月1日起,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担心有望得到改观。这天,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认监委)发布的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正式实施。同日实施的,还有新版有机产品国家标准、认证目录和认证标志备案系统。这是自2005年以来,政府部门首次针对有机产品认证密集发布的新规定,被称为“国际最严格”的认证新规。
那么,为何要针对有机产品出台如此严格的新规?新版实施规则较2005年6月发布的《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进行了哪些修订,有何亮点?该规定对有机产品产业有何影响?我国有机产品认证制度将如何完善,并与国际接轨?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走访了超市,采访了消费者和有关专家。
乱象:有机产品造假肆无忌惮
在一家超市的菜价牌上,记者发现有机蔬菜区的黄瓜标价12.5元一斤,有机小番茄的标价11.8元一斤,而在普通蔬菜区,黄瓜的标价只有4元一斤,小番茄也仅卖到3.5元一斤。前来买菜的吴女士说:“尽管有机蔬果比普通的产品价格高出好几倍,但由于有机产品是不用农药、安全性最好的食品,我还是愿意用‘高价’换‘高质’。 ”
有机食品在中国已经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3月15日,全国有机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超过5000家,有机产品认证9055张,获得认证的有机生产面积超过200万公顷。
生产企业一旦拥有有机证书,其产品就能卖出比同类食品高出三五倍甚至十倍以上的价格。在如此暴利的驱动下,有机食品造假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农业部曾抽样检测国内部分大中城市的知名有机蔬菜,结果是“重金属或农药残留的超标率十分惊人” 。
中国有机农业专家、中国农业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吴文良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有机产业的发展,由于商业竞争激烈、少数企业缺乏诚信,一些问题也开始凸现,主要表现为存在夸大与虚假宣传行为、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使用不规范等。这次新规出台就是为了严格规范市场。此外,我国的有机产品是要和国际接轨的,主要的发达国家和经济组织,如美国、日本、欧盟在近些年都先后修改了他们的标准,我国想要加入欧盟的第三国名单,我国认证机构认证的产品,就必须使人家能够接受,所以才修订现有规则。”
亮点:认新规突出 “严”字
对混乱的有机产品认证而言,认监委紧急出台的系列新规无疑给了有机产品一个真实的身份。那么,新规较原来的有机认证规则有何不同,有啥亮点?
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农业研究中心的曲再红介绍说:“新实施的有机产品认证规则是完善有机产品认证制度的一项举措,与以往相比,新版实施规则突出一个‘严’字,对有机产品的生产、认证要求都更加严格。” 一是生产、加工和标识、销售标准更加严格。新规实施以后,认证标识由国家认监委统一掌管,将根据生产企业的生产量,控制发放认证标识的数量。比如,某家企业每年生产有机米1000斤,按照10斤包装计算,将限量发放100个标签。今后市场上销售的有机产品都必须在最小包装上加盖唯一的防伪“身份证”——防伪追溯标识。通过防伪追溯标识可以查询到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单位、生产时间等各种信息,到明年1月1日前,所有有机产品都必须加贴标识。二是认证程序更加严格规范。三是建立了不良企业退出机制。
在业界专家看来,新标准的认证过程过于苛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之一。其中对蔬菜最严,如果有50种蔬菜,每一种都要认证,而且每一种,认证员都必须到地里进行核验。这意味着,认证员一年至少要来五六次。“标准的严格程度加大,不仅表现在生产过程,而且对终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指标进行了严格界定。”曲再红说。
北京密富有机苹果专业合作社的史庆增在接受采访时说:“新规是‘严’了些。就拿我们果园而言,果园面积超过2000多亩,内有246米岩石深井一口,架设低压线路24600米,安装杀虫灯105盏,购置保鲜运果车一辆,建300平方米保鲜库一座。如果按照新规,我们每年还需对果园的土壤以及周围的环境进行监测,这样就增加了费用。但新规给实实在在搞有机产业的合作社吃了一颗定心丸,那些假有机就没多少空子钻了,这样对那些真正做有机产业的就公平了。”
破解:生产转型期需要引导
有机产品认证新规无疑会保护名副其实的有机产品,但是有业内人士认为从长远及操作性上来看,新规有自己的局限性。黑龙江寒地黑土农业物产协会秘书长卜青山在接受采访时说:“门槛过高可能导致的后果是,虽然农户愿意采用有机的耕作方式,但可能会因为要承担额外的环境成本而放弃走有机农业的道路。”卜青山认为,有机食品认证不但对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生产资料要求高,且认证费用昂贵,还有对生产规模、经营主体的限制,无形中将我国农业生产主体的大多数普通农户拒之门外。
曲再红表示,若严格实施新规则,企业向认证机构支付的检测费用可能要提高一倍、两三倍甚至更多。认证费用的成倍增长,会使一些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也难以承受。这样,会有很多企业退出有机市场,有机农业将真正变成贵族农业。比如有些蔬菜生产周期很短,农场一百个蔬菜品种轮作,以前只需检测大类,现在每种都要检测。假设每种检测成本2000元,100个品种就要20万元。这些增长的费用转移到申请认证的企业身上,最终还是消费者埋单。
“专业人才紧缺,也可能是妨碍新规则发挥作用的因素之一。随着认证程序的细化和工作量的增加,认证机构对专业检查员的需求将骤增。但即使在新规则颁布前,获得国家注册资质的检查员数量也非常有限,许多机构只能请农业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充当兼职检查员。”曲再红说。
“发展有机农业更应该注重生产方式和生产观念的转变。认证的费用如果由政府来埋单,认证机构和有机生产企业没有利益瓜葛,这样,有机产品的可信度会大大提高。”曲再红说,“目前各地都有针对有机食品认证的扶持政策,但一般都是在生产者认证成功后再给予奖励。事实上,风险最大、投入最多的时期是前期转型期。因此,要真正推动有机农业,就应该加大在转型期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也就是在认证前,给予启动扶持和认证补贴。
曲再红表示:“在有机转换期,有机作物的产量可能会受到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一旦建立良性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有机生产的产量并不一定比常规生产的产量低,相反,整个有机体系的生产力还会高于常规体系的生产力。”
据相关专家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有机产品的认证更注重前期引导,比如,在英国发展生态农业会得到政府补贴,不仅是生产者,土地改良等环节都会得到补贴。但是有一个标准,就是采取有机生产方式至少要在5年以上,如果5年内改用其他方式,政府将追回补贴甚至追究其他责任。
因此有专家表示,为充分发挥有机农业改善和保护环境的作用,政府应鼓励有机耕作方式,不将生产环境条件作为限制因素,不将通过认证作为唯一指标,只要农户采用有机耕作方式,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就给予扶持或奖励。这样,分别对有机食品认证和有机耕作方式进行扶持,才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有利于有机农业的推广。
新闻链接
查询有机蔬菜的“身份证”
据介绍,2012年3月1日前已从认证机构领取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或已印制带有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的产品包装的,仍然可以使用,但应在2012年7月1日前使用完毕。7月1日之后,市场上销售的有机产品应统一加施符合上述要求的标识。
在有机菜的包装上,贴着有机码标志,标志上写有“身份号”以及“刮开涂层得有机码”的字样。消费者可登录“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food.cnca.cn),在“有机码查询”栏目中,输入所持产品上的“有机码”,查询该有机产品认证标志所对应的获证产品的基本信息。消费者如果发现了假冒有机产品,有多种方法可以投诉和举报,一是向认证机构进行投诉;二是拨打12365向所在地质量监督部门投诉举报;三是可以向国家认监委进行投诉举报,国家认监委投诉受理电话为010-82262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