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4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松阳茶产业“破茧化蝶”
——从第五届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看松阳茶业转型升级之路
赵光辉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左三)与领导、专家一起,为参加“松阳银猴茶王赛”的茶产品做评鉴。

  3月27日,记者一踏进浙南松古平原,就被高速公路两旁茶园飘香、茶农繁忙的景象吸引。不仅能感受到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悠久的历史文化,更看到了松阳茶业正以转型升级为方向,朝着跨越发展发力飞奔。

  厚积薄发:

  松阳茶业启动“转型”

  松阳地处浙江西南山区,是一个具有1800多年茶文化历史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四周群峰连绵,中部盆地以其开阔平坦而有“松古平原”之称,土层深厚,酸碱适宜,为茶叶天然品质的形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松阳近年来坚持把茶叶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倾力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中国绿茶集散地”区域品牌。据介绍,目前松阳全县10万多人从事茶产业,发展茶园11.3万亩,良种率达94.3%,良种茶面积居浙江首位,形成了“全县人口1/3以上从事茶产业、农业总产值1/3以上源于茶产业、农民收入1/3以上来自茶产业”的发展格局。“松阳银猴”荣膺“华东十大名茶”、“中华文化名茶”称号,跻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之列。浙南茶叶市场是全国最大的绿茶产地市场,2011年实现交易量5.59万吨、交易额25.99亿元,交易量和交易额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

  经过这些年扎实的发展,松阳茶产业目前正着力实现转型升级。松阳县委书记钟昌明把今后松阳茶产业发展的方向概括为“茶园生态化,加工精深化,监管全程化,市场全国化”。

  起点领跑:茶园生态化

  27日下午,记者与专家一起来到谢村乡、新兴乡考察茶叶绿色防控。新兴乡是松阳县第一茶乡,乡党委书记游隆德告诉记者,为提高茶叶品质,他们大面积推行绿色防控技术。一盏杀虫灯可以覆盖周边30亩茶园,每亩茶园20张到30张黄板可以有效杀灭害虫。

  随着全县茶园面积不断扩大,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植、千家万户分散防治病虫害的生产模式已无法适应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松阳县在茶园标准化建设和产品质量管理上下功夫,开展良种化、标准化、丰产化茶叶基地建设,实行生态化、高标准建园,确保基地开发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根据茶类生产地理条件,松古平原形成早生高效无公害茶区,山区地带形成有机茶区。同时严格推进茶园统防统治工作,茶叶安全生产和小规模种植得到有机结合,松阳银猴系列茶产品的生态特色品质更加突出。目前松阳2.1万亩农业部标准茶园亩产值达7360元。

  弯道超越:加工精深化

  随着茶园面积日趋饱和,走规模发展之路,拉长产业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成了松阳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当务之急。为此,松阳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茶厂,并优化改造了130多家初制茶厂,这些龙头企业正带领全县茶产业在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越”。

  在28日上午的茶叶产销洽谈会上,记者看到松阳茶产业不断拉长产业链,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迈进。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开发的速溶绿茶粉,不到2秒钟就能泡出了一杯色绿香浓的正宗生态绿茶;浙江茗阳茶业生物有限公司则不断开发茶口含片、茶爽、茶叶籽油等深加工茶类终端保健食品,并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保健食品证书。据统计,目前松阳茶叶深加工年产值已突破5000万元,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耐力考验:监管全程化

  为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松阳开始实行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无缝隙监管。年初,松阳县在全程溯源监管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探索推出了茶叶交易卡,通过刷卡不仅可识别走进浙南茶叶市场交易的上万茶农、茶商的真实身份,还能查询茶农以及茶商在市场内所有的交易记录,进一步加强了茶叶市场的监管。

  28日上午,在浙南茶叶市场举行了茶叶质量IC卡(溯源管理系统)启用仪式。浙南茶业市场总经理洪建明介绍,这项由政府出资推动的工程将改变广大茶农以往的交易习惯,还将从场内茶农向场外辐射推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说:松阳的实践在全国茶业流通领域都是率先之举,对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保障茶叶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对本地市场监管的同时,松阳县还积极实施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主动加强产区与销区工商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先后与北京、青岛等地建立了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协作机制,共同营造安全稳定的茶叶市场秩序。

  终点冲刺:市场全国化

  活动举办期间正值春茶上市,记者看到每天上午的交易旺期,浙南茶叶市场里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浙南茶叶市场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茶产地市场,不仅联结了本地11万余亩茶园,还辐射周边地区和湖北、四川、贵州、江西等省100余万亩茶园。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松阳县明确提出了构建“走全国、种全国、卖全国”的茶产业总部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基地外拓、加工外移、产品外销”等形式,最大程度地整合周边乃至全国的优势资源,不断拓展松阳茶产业的发展空间。目前,通过在外建基地获取原料,向外输送“松阳茶师”等办法,松阳逐渐化解了本地资源要素瓶颈;松阳积极打造“松阳银猴”品牌,争取在三年内将“松阳银猴”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精心编织销售“大网”,选择苏州、济南、石家庄等销区城市的茶叶市场结为友好市场,更好地宣传和推广松阳茶叶……

  “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王维千年前的诗句正期待着松阳人用茶产业“破茧化蝶”的振翅演奏出今天的回响。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