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国正处于发展时期,工农商业百废待兴。也正是此时,一大批有志青年考入大学,想用知识的力量来修补饱经风霜的中国大地。岁月如梭,六十年后,当时的有志青年如今都已步入耄耋之年,他们将这段历史告诉自己的儿孙,让他们了解这段历史的艰辛,也为了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我的外公也正是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之一,他叫王家斌,对于那段特殊的岁月,他向我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一段故事。
今年是壬辰龙年,回顾起六十年前,即1952年也是壬辰龙年,刚好整整一个甲子年。1950年我外公从江苏吴江中学高中毕业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业读书,而1952年正逢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教育部传开消息,复旦农学院将迁往沈阳,独立建校沈阳农学院。东北不能种茶,茶叶专业何去何从?故而当时的省委书记曾希圣向最高领导请示,请求茶叶专业迁入安徽。最终,领导决定,复旦茶学系迁入了安徽农学院。迁出这天,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召开欢送大会。把一面红旗给农学院的师生到沈阳,一面红旗给茶学专业师生到安农。接到红旗的第二天,我外公乘上了上海开往安徽芜湖的列车,从此开始了在安徽的学习生活。
说到茶叶系,我外公讲一切都源于1940年吴觉农先生的决定。1937年全民抗战热潮席卷全国,为了抗战救国,上海复旦大学西迁四川重庆的北碚嘉陵江畔。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处长吴觉农先生因“抗战救国”急需要军火物资,曾代表中方与苏联签订中苏“贸易合同”。合同规定中方以茶叶为主,用产品向苏联换取军火物资,以满足抗战需要。因此,他与当时复旦大学校长吴南轩、教务长孙寒冰研究商定,计划在复旦大学新设立茶叶系,开始培养茶业人才。1940年,招收了全国各地28名新生,吴觉农先生任茶叶系主任。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第一个茶叶专业院系,复旦大学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培养茶叶专业高级人才的大学。吴觉农在茶学系纪念周会上讲话中提到,经该校吴南轩校长、孙寒冰教务长及校友们的努力,复旦又新增了茶叶系。这对为国家输送高级人才,发展茶叶生产和加工贸易,支援抗日战争而言,其意义非常重大。
1941年5月,由于日军狂轰乱炸重庆北碚复旦大学,教务长孙寒冰不幸遇难,时年只有37岁。吴觉农又一次向茶叶师生讲话,题目是“复旦茶人的使命”。他教育当时的复旦学子,一切要为人民利益,要为振兴中国茶叶事业而努力奋斗。
那段历史是沉重的,一直驻留在我外公的心里。外公说,从吴觉农先生在1940年的发言算起至今,七十多个年头过去了,说到底,茶行业现在的最大问题还是“人才的培养建设”。我们要努力继承和弘扬吴觉农先生的“人才观”,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建设,进一步推动茶产业的健康繁荣发展,为祖国的强盛做出更大贡献。
就在1952年,我的外公举起了“振兴茶业”的旗帜,把这火苗从上海带到安徽,而茶叶系也在安农通过所有安农茶人的努力,培养出大量茶叶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新中国茶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外公告诫我,作为安农新茶人,我们首先就是要了解并记住这段“扛着复旦大学的红旗到安农”的历史,知根知源,体会并学习老茶人们那种不怕苦、努力学习的精神,将来为中国茶叶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