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4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央七套《乡土》栏目清明问茶——东裕汉中仙毫

袁小雷

  国家有突出贡献茶学专家蔡如桂先生(右一)介绍传统罐罐茶。
  国家一级评茶师张为国(中)介绍汉中仙毫的品质特征。
  采茶姑娘在东裕茶山放声高歌。

  中国最美的茶乡——西乡,属古老的巴蜀茶区的北缘,本地产一种名优绿茶“汉中仙毫”。央视《乡土》栏目摄制组成员得知这一消息后,恰逢快到清明时节,而清明茶又是每年新春的第一出茶,因此决定去汉中西乡看一看,如此佳茗究竟特别在什么地方?

  2012年3月14、15日,清明问茶之名人解茗茶

  拜访“巴山茶圣”蔡如桂老先生

  蔡老现为中国茶叶学会会员、陕西省茶叶协会首席专家,他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得知我们的来意后,蔡老给我们讲述了汉中茶的历史、茶的习俗。从宋朝起始的茶马互市到清末明初的西乡茶行,从刘邦与茶镇的传说到江神庙与罐罐茶,从话说陕青茶到汉中仙毫。我们随着蔡老的讲解,每个人的思绪都围绕着茶穿梭于汉中的历史。

  拜访汉中市人大副主任、高级评茶师郑宗林先生

  郑宗林先生从茶叶的历史、生长气候环境、产地优势三个方面阐述了茶对民族繁荣、健康、文明和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如今,茶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饮料,既是国内经济贸易中的一种重要物资,更维系着我们汉人和茶文化深厚的情感。郑宗林还介绍了汉中茶发展情况。陕西汉中茶产业的地位日显突出,“汉中仙毫”在2011年第八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荣获绿茶类20枚金奖,占全国名优绿茶类金奖总数(24枚)的83%。

  带着好奇心,如同寻宝,我们决定去寻找它的足迹。

  2012年3月16日,清明问茶之寻根觅祖

  

  茶镇无茶树

  我们一大早就出发,经过1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了传说中刘邦与张良、韩信共商国事的茶镇。据熟悉这里掌故的老人说,早些年间走遍茶镇的大山你都不会看到一棵茶树,不产茶却叫茶镇,怪!

  茶镇站位于阳安线中间,这里面对秦岭,坐拥汉江。早在汉、唐时期,西乡的仙毫、炒青,就是宫廷贡品和百姓的最爱。西乡茶叶外销有一条水路,却鲜为人知。水路是茶叶沿牧马河进入汉江,到茶镇集中后,装上大船,再沿汉江下襄樊、汉口、南京,直至漂洋过海。久而久之,人们便以茶叶交易码头为镇,故名茶镇。    

  茶镇无茶树,此行大家都有所失望,但从一位当地的茶叶经销商得知,距离茶镇大约30公里处有一茶山,是“汉中仙毫”的优生地——东裕五里坝茶园。

  2012年3月17、18、19日,清明问茶之“庐山真面目”

  茶山踏歌

  中国最美的茶乡——西乡,所以有“没上茶山等于没到西乡”之说。此言虽过,但对于没见过茶山的人来说,的确茶山不可不上。这里茶树层层叠叠,像绿色的海浪从山上滚滚而下。在辽阔宽广的绿浪中,点缀着几处采茶女,星星点点,好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东裕茶山

  东裕五里坝茶山,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属盆地型的亚热带山区。被誉为世界氧气的制造厂。这里气候温润,雨量充沛,茶树生长周期较长,茶叶内含有机物质丰富,氨基酸含量较高,茶多酚含量适中,形成了滋味鲜爽、甘醇回味、经久耐泡、清香持久的品质特点。

  品饮“東”牌汉中仙毫

  下午,我们来到东裕观光茶园,在茶山风情园小憩,盛情的主人端来“東”牌汉中仙毫。

  目品:看茶如观景,鉴茶如赏玉。“東”牌汉中仙毫外形微扁、挺秀、匀齐、嫩绿显毫。

  鼻品:闻一闻绿茶的清香,清幽淡雅,用心去感悟,能够闻到绿茶的那种春天的气息,以及清纯、悠远、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

  口品:茶汤稍凉适口时,小口喝入,让茶汤和舌头味蕾充分接触,舌与鼻并用,边品味边品香,顿觉沁人心脾。头泡茶,品尝茶的鲜味和香气,品味“東”牌汉中仙毫独特的“清韵”,饮至杯中茶汤尚余1/3水量时,再加水,谓之二泡茶,此时茶味正浓,饮后齿颊留香,身心愉悦。

  “東”牌汉中仙毫土生土长,大巴山深处的陕西绿茶,以它特有的秦情、秦韵,激发着秦人的情愫,激荡着秦人的情感。茶性通人性,茶性透灵性;至淳之处,止于无声。

  

  通过一番探究,央视《乡土》栏目摄制组成员感受到了茗茶娇子——汉中仙毫的独特魅力,他们决定通过镜头的表现,使国内外广大观众对“東”牌汉中仙毫有更深入的了解。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