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先要过“环保关”,不少企业开始向环保靠拢。同时,农村金融机构正承担起更多践行环保理念的社会责任。
金融机构将在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
近日,中国银监会下发《绿色信贷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绿色信贷的基本管理框架体系进行了指导,并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重视自身的环境和社会表现”。
自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提出绿色信贷这一全新信贷政策以来,农村金融机构也纷纷把“绿色理念”融入到了信贷发放中。金融杠杆的力量,正推动绿色经济“加速跑”。
撬动绿色经济
走进聚集了600多家环保企业的江苏宜兴国际环保城办公区,第一间办公室就是环保城金融中心,门上挂着“宜兴农村商业银行高塍支行”的牌子。
据宜兴农村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该行的信贷资金主要投向高端线缆、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等“绿色经济”行业的重点客户,不仅扩大了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体,也促进了当地绿色经济的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农村金融机构建立了环保政策“一票否决制”,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授信的前提条件,把是否符合区域整体规划和污染排放指标要求作为审查重点。
“漳浦联社信贷支持的都是无污染、无公害的企业,没有对任何‘两高’企业发放贷款。”福建省漳浦县农村信用联社业务部主任刘金和说。
“我们建立了环保风险检测、识别、预警机制,还建立了定期访查制度,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环保信贷的跟踪监测力度,严把信贷关口,防范环境违法突发事件带来的信贷风险。”东部某省一位县级联社信贷部门负责人介绍。
贷款先要过“环保关”,不少企业开始向环保靠拢。
国家环保部有关负责人在《指引》新闻发布暨研讨会上向记者表示,绿色信贷已经显现的作用是逼迫企业必须为环境违法行为承担经济损失。
“现行法律允许环保部门对污染企业罚款的额度只有10万元,这样的处罚与企业偷排结余的成本相比是杯水车薪,而绿色信贷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环保部门的执法手段。”该负责人说。
除设立严格的准入标准及严防信贷风险之外,一些农村金融机构也不断创新信贷产品,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以江苏省东台市农村信用联社为例。针对国家税务总局对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采取的税收政策——由原来的免征增值税调整为实行先征后退的情况,该联社主动牵头,联手地方财政局、优化办、人民银行,在江苏省范围内首家推出了以退税应收款为还款保证的流动资金贷款——“再生资源退税质押贷款”。截止到目前,东台联社已累计发放56笔此类贷款,共计1.2亿元,为当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
“令箭”仍需加力
相对于2007年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指引》搭建了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的管理框架,明确了三个层次的责任,即:董事会承担绿色信贷战略制定和监督、评估职能;高级管理层承担绿色信贷工作部署和资源配备的职能;信贷调查、评估、决策和监督岗负责调研、发放、监督和评价等职责,从组织上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责任进行分配与落实。
农村金融业内人士认为,打造合理流程、明确划分责任对于绿色信贷的发展将有促进作用。
“农村金融机构应该不断优化、改造目前流程,打造适合绿色信贷的信贷评审标准、风险管理体系以及考核办法,目前我们正在探索中。”江苏省东台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副主任潘海舟说。
同时,针对《指引》,业内也有“不少条款需要出台更具实际操作性的细则”的呼声,比如:“绿色信贷”该如何界定?
“贷款投向哪些产业可以称为‘绿色信贷’,这是很关键的问题,也是目前尚未明确的问题。”前述东部某省县级联社信贷部门负责人说。
对此,银监会统计部副主任叶燕斐表示,未来银监会将出台细则,就《指引》提及的标准等问题进一步细化。
此外,多位农信社工作人员表示,要从大方向上使信贷政策向绿色信贷的方向转变,还需要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扶持,因为目前在统计贷款规模时,并未对“绿色贷款”单辟通道统计,绿色信贷也尚未获得优惠政策的倾斜。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志建议,应尽快出台对“绿色信贷”的扶持政策,制定“绿色信贷”目录指引、项目环保标准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放宽“绿色信贷”的规模控制,实施差别信贷政策,使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有利可图。同时,环保等部门还应加强与银行的信息交流,为银行开展绿色金融提供指引和技术支持。
提升自身环保表现
《指引》的另一大亮点,在于提出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重视自身的环境和社会表现”。
目前,许多农村金融机构正通过积极发展电子银行,倡导使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终端,减少客户的出行和纸张损耗,为客户提供低碳金融服务。
“我们的‘小额支付便民店’遍布全县290个村,实现了全县全覆盖,不仅为农户提供了便利,也是低碳金融的一种体现。”福建省漳浦县农村信用联社业务部主任刘金和说。
刘金和说的“小额支付便民点”是指福建省农村信用社在城乡结合部、建制村、自然村等地点设立的,采取委托商户代理业务模式,为周边持银行卡居民办理新农保、新农合、农村低保、农民工银行卡等小额支付、查询、转账、缴费业务的便民服务点。“金融服务不出村”,成为绿色金融的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也通过推进应用电子办公系统,推行办公节水、节电、节纸,营造绿色办公环境,降低企业自身碳排放量。
2011年底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农信社金融服务产品博览会上,海南省农信社展厅内的一辆自行车引得许多参观者驻足,“自行车银行”的概念也颇受关注。
据海南省联社工作人员介绍,该省农信社组建了由500名大学生组成的小额信贷技术员“童子军”,通过“自行车银行”打造新型农村信贷网络。小额信贷技术员不但为农民发放他们急需的生产资金,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还坚持环保理念,以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不惜挥洒汗水,奔波于乡村田埂,上门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
在对低碳环保理念的践行中,农村金融机构正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