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岁月可以改变山河,但有一种东西永远不会失落;也许,时间能冲淡记忆,但有一种精神将永远在我们心中铭刻。它就是农金人穿梭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忙绿身影;它就是农金人脊梁上流淌的热汗;它就是农金人为家乡添彩而坚持奋斗的毅力;它就是农金人对追求美好明天的执著……
读小学的时候,我家住的是三间瓦房,而村里有很多人家还住着草房。那时候,家里用的是昏黄的45瓦灯泡,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写作业,因为妈妈说那样晚上就能少点灯,多省电;那时候,我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镇上,有一天,爸爸说要带我去县城,我激动得一整晚都没睡着;那时候,我二叔家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那天晚上我们全村人几乎都聚在了二叔家的小院子里,聚精会神地看着电视里的画面,连广告都觉得好看极了;那时候,村里人什么都不怕就怕得病,因为他们认为吃苦受累作为农民是应该的,可是一旦得了病没钱看的时候,真叫人欲哭无泪。
读中学的时候,我家住的还是那三间瓦房,但家里的地面从以前的土地变成水泥地了,瓦房里有了电话,有了电视机,还装上了有线电视。村里有少数几家盖起了高高的二层楼房,我看着觉得神气极了。我的中学校园在离家十里外的镇上,妈妈送我上学的时候,第一次带我走进了镇上的信用社,将口袋里装的六千块钱存了定期,从此,我家也有了第一笔存款。
读高中的时候,站在村边的桥头上放眼望去,那可全是二层小楼房了,家里有彩电、冰箱、洗衣机也都不再是稀罕事了。以前到处坑坑洼洼、泥泞难走的道路全都不见了,“村村通”工程将宽阔又平坦的水泥路铺到了家乡人的脚下。高中的校园在县城,记得才上高中的时候,我坐在去学校的车上,看着车窗外全是大片大片的农田,但是不知从何时起,道路两旁的企业厂房就如雨后春笋般,都争先恐后地矗立了起来。
读大学的时候,我去了另外一个城市,很少回家,但家乡前进的脚步却仍然马不停蹄。十几年后的今天,让村里人想不到的是自己再也不用交公粮了,并且种地、买机器还有了补贴,农民再也不愁没钱看病了,因为看了病可以报销;更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自己老了还有养老保险金了,突然间感觉自己和城里人一样了。
如今,我毕业了,当面临选择就业方向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家乡,走进“安徽农金”参加工作。因为,我渴望在家乡如此快速前进的步伐中,留下属于我的脚印。我渴望在“安徽农金”的阳光路上,与她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