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肉牛肉羊供求缺口长期难以缓解,尤其是畜产品食品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目前这种状况,亟待通过产业化经营加以化解,要在产业监管体制机制创新上找突破口,坚定政策导向,营造产业化经营大环境。
目前,各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较大差距,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主要经验是政府把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系统管理。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在维维集团带动下,奶牛业成为全区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确定了10个镇作为奶牛养殖基地,设立了专门机构,从资金、土地各方面给予支持。山东沾化县政府通过抓龙头企业、抓品牌建设、抓示范区的建设、抓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使牛羊的产业化经营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随着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随之给产业监管也带来了新的压力。一方面是工作压力。目前河南省泌阳县夏南牛已具备产业化雏形,存栏40多万头,带动周边70多万头,建有肉牛屠宰场7个。产业化发展带来的是监管成本增加,一是项目越来越多,但都没有项目经费,工作难推进。二是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排查、上报、发放等等工作量大增,经费矛盾凸显,加上检疫收费下调、监测费用增加,监管服务实力大大削弱。三是对饲料添加剂的监管责任追究使畜牧部门重心偏失,无力推进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是服务压力。河南省西峡县畜牧局局长王世民表示,为推动肉羊养殖规模化发展,去年一年西峡县畜牧局面向社会招商引资建养殖场,为解决畜牧场技术问题了,需要专门引导技术员下去搞承包,同时还要不断在品种、饲料、病害防治上跟进。
随着畜牧产业化经营把产业链条拉长,基层畜牧部门纷纷表示需要在机制和体制的理顺上下功夫,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强化中间环节,包括职能界定、机构设置、收费标准等,全国要统一起来。
(孙鲁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