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4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钱樑选集》编后有感

周星娣 卢祺义

  受上海市茶叶学会委托,我们从去年开始整理和编辑《钱樑选集》,在整理和编辑过程中常被文稿中所溢出的爱国忧民的精神和以身许茶的情怀所感动。应该说,整个整理和编辑的过程,实在是学习、感悟以钱樑先生为代表的上海老一辈茶人那博大的胸怀和让人感叹的学识人品的过程,深切感到钱樑先生所留下的丰富茶学遗产,对“后世博”时代的上海茶业健康发展创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从书中我们能感受到,强烈的爱国忧民情怀和以身许茶的宏愿是支撑钱樑先生艰难曲折一生的精神支柱。收入《选集》里的《遂淳区茶事报告》和《协理茶树更新工作报告》两文,是首次披露的两篇有关茶业工作的专题报告。前者详细叙述了在国难当头的1941年春天,才24岁的钱先生被派到遂淳茶区组织茶农合作社,为实践“废止工头包工、中间商盘剥新法”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一面与各县政府接洽工作推进事宜,一面下乡组织茶农合作社”的繁忙场景,他只写作“短短四十余日……已完成合作社纲、毛茶集中处八所,各精制厂亦积极筹创,他如贷款及茶用材料筹拨等问题,亦次第解决”;后者则生动地再现钱樑先生1943年夏“奉派协助吴协理办理茶树更新事宜”时,在那日军空袭频频的战乱时期、“历时六阅月”所作出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而这一工作的目的,也是具体落实吴觉农提出的“茶树更新运动计划”,为避免茶园荒废,并为战后复兴茶业积蓄元气。这里只举两文为例,从中我们即可触摸到钱樑先生那颗博大而深沉的爱国忧民之心,而这种博大而深沉的爱国忧民之心,贯穿着他老人家的一生,收录在集子中的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具有这一鲜明的特点。特别是在他蒙冤平反后的80年代至90年代初所撰写的20多篇论文中,这一特点更加表露无疑。也正因为此,茶界老领导、老前辈王泽农在《悼樑兄》一文中,才给他以这样中肯而深刻的评价:“他平反出狱后的岁月中,为祖国茶叶科技等方面贡献的业绩,是他一生中最为动人、最富有影响的业绩,是一位经得住考验的硬汉子的业绩。冤狱没有使他颓丧、使他谨小慎微束手束脚,他对党更加忠诚,更加大胆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这一段时间,钱樑同志的工作,是大步前进,是他一生中最富有成果和最有深远意义的。”

  在整理和编辑《选集》的过程中,我们还时时被钱樑先生那精深的专业造诣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折服。比如,早在1937年,也即钱樑先生被吴觉农引导进上海商品检验局工作的第三年,才20岁的他就发表了洋洋万言的《世界非主要产茶国试植茶树之经过》一文,在这篇文章中,钱樑以翔实丰满的资料,从“欧洲各国之试植经过”、“亚洲各国之繁殖”、“非洲各国之植茶情形”、“北美洲之试植经过”、“南美洲之试植”、“澳洲及诸岛之试植”等六个方面具体而生动地论述了中国茶当年在世界各非产茶国试植的过程,连什么人试植、试植的茶树、受到的挫折等都描述得历历在目,而这些资料,我辈今天读来还觉得新鲜不已,真不知钱先生当年是如何查寻、利用这些资料的!他又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撰写这篇大作的!类似的文章比比皆是,限于篇幅,只能请各位自己去读、去细细品味了。但我觉得钱樑先生一生勤奋钻研、刻苦求知的精神是非常可贵、令人敬佩的,即使是在他身陷逆境的“文革“中,他也经常悄悄地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一部《二十四史》,他全翻阅过了,就连古代小说和诗词中的有关资料,他都找出来分析研究。他含辛茹苦,写下了100多万字的笔记。

  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读研精神,我们才能品读到收在《选集》里的充满才学睿智的茶文化、茶科技、茶经济论作。而在这些论著面前,我们能真切地能感觉到自己的不足,感觉到先生的伟岸!

  《钱樑选集》的出版,这无疑是上海茶界的一件大事。可以说,这本书是上海市茶叶学会众多茶人共同努力的成果。而钱樑先生的子女们对此书的编辑出版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经费,则不是一两句话可表述的。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