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题记:
为增进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云南省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展开“四群教育”活动,即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教育工作,在县以上机关全面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通过领导蹲点、部门挂钩、干部结对、驻村入户、建立民情联系卡等形式,帮助基层群众排忧解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按照活动安排,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供销合作社机关干部包村入户的地点是元阳县小新街乡新鲁沙村委会下寨村,笔者也参加了此次下乡扶贫活动,并按照要求写了民情日记。在这段日子里,笔者深深地感到,党员干部只有始终牢记权力来自人民、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使工作更加体现群众意愿,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一
“阿哥,你们辛苦啰,见你们来,我们心里高兴”,刚走进民情座谈会的会场,邬小英就拉着我的手说了起来。邬小英是我的扶贫户,也是这次“四群教育”民情联系户其中一位的女主人,她家男主人叫杨进兴,但新鲁沙村的妇女个个能干,出头露脸的事情好像都是她们走在前面,而且这些妇女的汉语讲得相对较好一些。2010年6月,新鲁沙村委会与小新街乡供销合作社的江建国主任组织扶贫对象到蒙自走亲戚,在会议室里座谈时我发现来的大部份是妇女,说起扶贫情况,讲起这次来蒙自,你一句我一句,七嘴八舌好不热闹,邬小英算是那次来的妇女中能说会讲的一个。后来每到9月份的时候,邬小英都会打电话给我,电话一接通听到她亲切的声音——“阿哥,今年的谷子收了,来家里吃新米饭。”虽然路途遥远不便专程去吃新米饭,但电话听了让人心里暖暖的。一句“阿哥,今年的谷子收了,来家里吃新米饭”说明我们的兄弟民族群众情感朴素、待人诚恳,也说明他们的日子逐渐好起来了。三年来,只要我的电话铃响,接通后听到有哈尼口音叫“阿哥”的,那准是邬小英打来的。
红河州供销合作社按照州委的要求,到元阳县小新街乡新鲁沙村委会下寨村开展扶贫挂钩工作已经有14年了,这次开展“四群教育”,我们的点仍然是这里。今天,全部人员又一次来到下寨村。
早上从蒙自出发时,蒙自的天空艳阳高照,今日又是无雨,不知地处山区的小新街乡旱情如何。车过马堵山电站后,从山脚到山顶的盘山路上还有雾,真是难得了,时浓时薄的雾罩还形成了雾罩雨,路面都被雨水打湿了,公路旁的水沟里咕咕地还流淌着小溪,这更加难得。一路上只见农民群众翻地铲埂一片繁忙的备耕景象,看着农民群众的勤劳,我想到今年邬小英一定又会发出“阿哥,今年的谷子收了,来家里吃新米饭”的邀请,不禁感慨到:
薄雾漫锁新街乡,翻地铲埂备耕忙。
粮足衣暖靠双手,又见农家盖瓦房。
一阵春风吹进村,十年牵挂情意长。
喊声阿哥来家坐,品尝今年新米饭。
二
今天入户座谈的第一家是杨进兴和邬小英的家,一走进熟悉的小院里,只见猪圈里有一头30公斤左右的半大猪,两头牛在牛圈里吃草,家里不富裕但也收拾得干净。杨进兴家有7口人,夫妻、儿子和儿媳、孙子孙女,还有杨进兴的一个有残疾的姐姐长期与他们住一起。杨进兴今年50岁了,邬小英48岁,孙女有3岁,孙子还不满月。儿子在元阳大坪打工,家里有水田旱地6亩多,另外还有2亩多的林地种草果,虽然人多,但是劳动力少,经济收入单一,详细算来一年的家庭收入只有近万元,在村里算是困难户了。邬小英一向快人快语,说道:“家里粮食不缺,就是缺钱。”听她这么一说,大家都笑了起来。离开时我把民情联系卡交给了邬小英,同时附上了400元的慰问金。
邬金荣是“四群教育”增加的联系户,房子是前年花了3万多元新盖的钢筋水泥房,客厅的地板砖是他自己铺的,很平整,看得出来是一个能干的人,在村里算得上一个有一技之长的人。家里5口人,夫妻、女儿和上门女婿、2岁的孙女,邬金荣今年才40岁却没想到已经做爷爷了,女儿和女婿都在元阳大坪打工,家里有5亩多田地,近3亩的林地种草果,经济情况在村里算得上好一些的,只是文化程度较低一点,仅接受过小学文化教育,民情联系卡的字还不能完全认识,需要一一读给他听,不过数字他认识,电话号码也知道。
龙张妹是我入户座谈走访的第3家,48岁的她上有73岁的婆婆,下有近7岁的小儿子,男人前年生病去世了,大女儿嫁在本村。家里房子的墙是用条石砌的,条石打得很好,是男人在世时建盖的,可见石匠手艺是很不错的。我们座谈时,她的婆婆、大女儿还有一个妯娌也来了。龙张妹家的田地多,水田有4亩多,旱地有3亩,还有近2亩的林地,但劳动力少,因此,每到农忙时节亲戚朋友都会来帮忙,经济收入虽然少一点,但家庭和睦,日子过得安详。我把民情联系卡交给她,并希望她的小儿子到读书时一定要去村里读书,大女儿表示,“村里的小学校长就是她家的姑爹,到读书时会去的”。
三
入户座谈走访告一段落了,在民情分析会上,大家把访问的情况作了扼要的分析。归纳起来,从经济收入情况看,42户联系户中,经济状况好的18户、较好的9户、有困难的11户、比较困难的4户。
3天的进村入户走访,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农村的变化,近距离与群众交心谈心,感受群众的苦与乐,进一步认识到“四群教育”的必要和重要。
这次进村入户的工作任务有两项,一是把民情联系卡送给联系户,二是了解旱情。两项工作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返程路上,我对这几天的情况有感而发:
雾雨滋润鲁沙村,小溪欢歌奔田间。
秧苗茁壮待时节,放眼英雄下夕烟。
入户促膝话发展,笑指房屋两重天。
酒歌一曲豪情志,长街宴上舞翩迁。
(作者系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供销合作社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