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嵩山脚下土生土长的我,却很少登嵩山,更遗憾的是从没有攀登到过山顶,领略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前几日,从郑州来了几个朋友,正逢暮春时节,我这个嵩山人,自然要尽地主之谊陪同登山。
早上6点半,我到宾馆叫起朋友,然后驱车沿着颠簸的山路,直奔嵩山脚下的停车场——老君洞。此时,天上下起了凉丝丝的细雨,之前被山路颠得有些发懵的我,被春雨一淋,一下子精神了起来。在大家一片欢呼鼓劲声中,我们拾级而上。
我的老朋友都是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其中一位尽管年龄比我小,但在上级社工作,工作上他是我的领导,私底下我们是铁哥们儿。我“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今天就是玩,不谈工作。”果真,一路上我们对工作只字没提。
“今天你做东,给我们介绍一下嵩山吧”,朋友的这句话令我一时间倍感尴尬。尽管我是从小在嵩山脚下玩大的,可对嵩山只能算是一知半解。
为了不丢面子,我快速将多年耳濡目染的知识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先从嵩山的历史文化谈起:嵩山为五岳之冠,可以领略中华八千年历史进程。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皇五帝、夏都阳城在这里都有遗址。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都慕名而来,祭祀封禅、立碑勒石、绘画留丹。中岳嵩山可以说是“会五岳之精粹,纳三山之灵气”。然后我又给朋友侃起嵩山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嵩山乃是历史学家眼中的“文物之乡”,建筑家眼中的“建筑艺术宫”,书画艺术家眼中的“书画艺术珍藏馆”,地质学家眼中的“五世同堂”,旅游家眼中的“五岳之尊”。
看到朋友听得入迷,对我投来赞许的眼光,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又鼓了一口气,我们爬到半山腰的“石船”,此处因为一块像船形的大石头而得名。我和一个体力好的朋友丝毫没有倦意,同行的其他人却都已累得气喘吁吁了。
“那是什么啊?上面的果子这么小。”朋友的儿子指着庙宇旁边的一棵软枣树,不停地问他爸爸。朋友给他儿子摘了几颗果子,并告诉他,这是一棵软枣树,是柿子树的一种,软枣晒干后泡茶能治咽炎,特别是对喉咙疼特别有效。我打趣地对他儿子说,你们在城里很少见到的,到俺乡下生活吧。我也知道,我的女儿也不会知道这棵树是什么树的,毕竟他们的生活远不是我们那个时代了,一天三餐都靠父母照顾的孩子们,从哪里知道大自然的一切呢?
我们一步步接近山顶了,春雨也越下越大。放眼望去,在春雨的洗刷下,嵩山显得更加清秀、更加挺拔、更加诱人。几只小鸟在我们头上盘旋几圈后,向远方飞去,雄奇的山间飘动着几只灵动的身影,真是一幅绝美的画面。
唐朝诗人卢鸿一在《嵩山十志十首》中写道:“登路有三处可憩,可以邀驭风之客,会绝尘之子。”的确我们在三个庙宇都停歇了一会,但只是稍作休息罢了。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攀爬,我们终于达到了嵩山主峰——峻极峰。站在山顶向四周环望,此时我想起杜牧在《洛中送冀处士东游》中的诗句:“嵩山高万尺,洛水流千秋。往事不可问,天地空悠悠。”
就在内心此起彼伏时,上天好像专门给予我们恩赐:对面的山顶现出一片大雾,大家惊叫起来。这次朋友当了主人,招呼大家抓住这难得的景象拍张合照。在朋友的策划和拍摄下,我们以山雾为背景,犹如孙行者步入天宫一样,腾云驾雾,这山顶之作给我们这次嵩山行留下永恒的记忆。
(作者单位:河南省登封市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