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4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科技之花”绽放齐鲁大地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纪实
王国政 秦红金

  今年以来,山东省农信社严格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调整信贷支农思路,重点支持科技农业发展,让“科技之花”在齐鲁大地竞相绽放,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截至3月末,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已达6292.38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4564.8亿元,较年初增加469.36亿元,同比增加38.44亿元,涉农贷款占比72.55%,增幅5.61%。

  “米袋子”更鼓了

  “有信用社做后盾,俺今年计划再扩种1000亩粮田,带领更多的农民兄弟走上致富路。” 4月6日,正在麦田指导农民浇水施肥的魏德东说。

  魏德东是山东省临邑县德平镇魏家村人。2008年初,原本经营农资的他了解到,镇政府驻地周围村庄的青壮年劳力大多在外打工或做生意,土地全靠村里老弱妇孺来打理。看着“荒废”的土地,魏德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想通过流转把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生产,肯定能提高产出效益。于是,在信用社9万元贷款支持下,魏德东与当地村民签订了合同,承包了130亩土地,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关键时刻,还是信用社为老百姓办实事,及时解决了我缺少流转资金的难题。”魏德东感激地说。      

  2011年,魏德东计划大规模扩大土地流转面积,但由于手头资金紧缺,土地流转合同迟迟未签订。临邑农信社工作人员了解到他的情况后,通过“一户多保”的形式,及时为他办理了50万元贷款,帮他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难题。

  为进一步提高规模化种植效益,魏德东与德州市农科院合作,在德平镇设立了800亩的科研基地,带头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还牵头成立了农民科技培训班,定期邀请专家、讲师对农民进行培训。同时,为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他组织成立了富民小麦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统一供种、统一机械耕作、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回收粮食等,粮食的平均亩产量比其他农户高20%以上。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员200多户。

  经过4年的发展,魏德东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种粮大户。目前,他已承包土地1800多亩,年收入达到百万元,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夏玉米“粮王”,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称号。

  在山东,像魏德东这样,在信用社扶持下,通过流转土地,走上规模化、科技化种植之路,逐渐发展为“粮王”的还有很多人,例如:嘉祥县的聂传寅、鱼台县的孟宪青、昌邑市的赵乃信、沂源县的李爱民……

  “菜篮子”更满了

  路荣昌,山东省禹城市安仁镇前寺村村民,自1986年初中毕业时起,就开始种植蘑菇。目前,路荣昌种植的蘑菇品种,已经从当年的单一化发展成如今的多品种化,年均纯收入可达40多万元。

  “一开始胆小,每次只贷一两千元。随着买卖越来越好,去年一次就贷了20万元。现在办贷手续越来越简单了,拿着贷款证直接到柜台上办理就行,和取自己的钱一样方便。”路荣昌说。

  有了资金支持,路荣昌的蘑菇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但他发现村里种植蘑菇的村民,规模小、较分散,利润也不高。兼任前寺村村支书的路荣昌,深知肩上厚重的责任,带动村里人共同致富,才对得起大家对他的信任。

  于是,2009年初,路荣昌发动当地村民进行规模化种植,注册成立了“荣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50多户加入了合作社。从大棚设计、培育菌种到种植技术等各个流程,合作社都实行统一标准的科学管理模式,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不仅提高了产出效益,而且带动了园区周围70多户村民种植蘑菇,提高了收入水平。

  “我们建有自己的实验室,有自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培育菌种,既降低了成本,又确保了蘑菇的质量。”路荣昌告诉记者。

  近年来,禹城农信社累计向荣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投放信贷资金130多万元,建成无菌室、原种室等各类成品棚21个,年生产平菇、金针菇等食用菌600多万斤。如今,该合作社已注册了“前寺”牌商标,产品定点销售在山东济南、淄博、东营等市场。

  在广饶县稻庄镇邢家村,刘学勇是家喻户晓的“草莓种植能手”。

  “在我急需钱的时候,是农商行贷给我的19万元帮助我发展起了草莓产业,让我有了今天的草莓种植规模。”刘学勇感激地说。

  2005年8月,在广饶农商行1.5万元贷款支持下,刘学勇顺利建起了第一个草莓种植棚,开始从事草莓种植业。6年时间,已经扩展为37个大棚,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万元。

  今年1月,在广饶农商行资金支持下,刘学勇又引进了“甜宝”草莓品种,新建了一座现代化的草莓种植大棚。新建的草莓种植大棚采用了全新无土栽培和滴灌技术,安装了电动卷帘设施和温湿度自动调节设备。

  “我新引进的‘甜宝’草莓肉质松软、甜度高,先进的技术设备保证了种植质量。今年5月份就能上市,预计价格每斤要比一般草莓高出一倍。”刘学勇自信地说。

  在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扶持下,当地农民开始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在规模上做大做强,在技术上精耕细作,逐步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前寺”蘑菇、“甜宝”草莓……一个个农产品品牌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代名词。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