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个集体和一个孤儿的42年

本报记者 米雅娜 本报驻福建记者 林小瑛

  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是池池的专用理发师,一干就是几十年。
  在福利院,池池跟施永坤说:“我耳朵痒,是不是你们有人想我。”
  池池的桌前放满食物,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周都会重复。
  阿吉看到主任要去看池池,便拿上东西跟车随行。
  这个善良的女职工提到池池眼眶泛红,同情心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最大支撑。

  编者按:

  上世纪50年代,一个智障的少年跟随从事烫发生意的父母从福建省福州市来到晋江市(当时称“晋江县”)英林镇。70年代,他的父母不幸双亡,失怙的青年因此沦为乞丐,被善良人发现后,几经辗转他被送到当时生活条件较好的英林供销合作社,希望供销合作社食堂能管他一日几餐饭。从此,他开始了在英林供销合作社的生活,一晃就是42年,当年衣不蔽体的捡食者变为了今天精神矍铄的老人。42年间,供销合作社的主任换了5任,供销合作社也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变化,当初的食堂早已经解散,他却在众人的保护照顾下在波澜不惊中安稳度过岁月。如今他已经是74岁的老人了,不会说连贯的话,不认识数,却认得他的亲人——英林供销合作社的职工,认得他的家——英林供销合作社。

  眼前的李池池是一个衣食无忧、安享晚年的老人,他今年74岁了,看着要比实际年龄小不少,脸膛红润,短发,微胖。在福利院,一群人围在他的床前说说笑笑,看着桌子上堆得满当当的零食,福利院的护工和前来看他的“弟弟”开玩笑地说:“你们不能这样喂他了,他胖得不行了,我们要给他洗澡都抱不动了。”

  自从3年前摔伤了腿住进福利院后,池池的“弟弟”隔三差五都会带着一群人来看他,护工们跟他的“家人”说,在这个房间所住的许多老人中,池池的家人对他最好,池池的精神状态最好,尽管池池实际上有些智障。但是护工们并不知道这些经常来看望池池的人并不是他的亲人,跟他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为池池撑起生命之伞的这些“家人”正是福建省晋江市英林供销合作社的全体职工,而这把伞一撑就是42年。

  一个孤儿来到供销合作社

  池池并非他的原名,原名叫什么,大约他自己也不知道。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他的父母去世后,池池在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了亲人。当年30多岁的池池成为了一个孤儿,而且是一个只有几岁孩童智力的孤儿。谁也不曾想到,那个浑身脏兮兮、靠捡剩食为生的人在一群非亲非故的人的帮助下,竟然又走过了42个岁月,成为精神矍铄、安享晚年的老人。

  42年来,福建省晋江市英林供销合作社的主任已经换了5个,但照顾池池却成了全体职工不变的任务。护工口中的“弟弟”也就是英林供销合作社主任施永坤,自上世纪80年代担任英林供销合作社主任以来,施永坤和全体职工已经照顾池池28年。他接手的时候,池池已经在四任主任的照顾下,在供销合作社生活多年。

  上世纪50年代,池池随着他的父母从福州来到晋江市英林镇从事烫发的营生。当时他并不叫池池,父母给他的小名叫“戆弟”,“戆弟”跟随父母生活也算过得去,后来烫发的生意做不下去了,他们的日子便在紧紧巴巴中艰难度过,有时甚至需要别人的接济才能过下去。1971年,灾难真正降临到“戆弟”身上。他的父母在一年内相继去世了,无人照顾又没有自理能力的“戆弟”开始了乞讨、捡食的日子。一天当地一位农民发现了沦为乞丐的“戆弟”,觉得他可怜,便把他带到了公社食堂希望能给碗饭吃。当时公社食堂并不富裕,不久“戆弟”就被送到生活条件较好的英林供销合作社。时任供销合作社主任陈而尤接收了池池,从此无依无靠的“戆弟”开始了在英林供销合作社的生活,并把户口落在了英林供销合作社,他们给他起名“池池”,这两个字在闽南语中读“弟弟”,是对男孩子的昵称。

  池池的快乐日子

  英林供销合作社专门给池池安排了一间宿舍,池池没什么劳动能力,当时的供销合作社吃水还靠挑,有时候池池会帮着食堂挑挑水,更多的时候,他白天出去玩,到吃饭时间会准时回来吃。就这样在供销合作社度过了几十年的时间。其间,几任主任退休,每一任的一个重要工作交接就是将池池托付给继任者。1995年,池池的生活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他由集体供养转变为员工供养。那一年供销合作社的食堂停办了,为了工作方便也为了照顾池池,主任施永坤连同几个职工自己出钱开办了一个小灶,解决自己连同池池的吃饭问题。

  在供销合作社住了这么多年,池池的生活除了吃饭还包括很多内容,他要穿衣,他要零花钱,甚至包括他的洗澡、理发都有专门的人负责照顾。池池喜欢穿军装,每年过年他们集资给他变着花样买军装。池池不会洗衣服,女职工会经常帮着他洗,尽管有时候他的衣服会穿脏了就扔,池池仍然攒了100多件衣服。“池池的所有费用都不是用的公家的钱,而是来自于我们员工的捐助。”施永坤说。岁数大的当地人还多少了解一些池池,知道他跟供销合作社其实没有多大关系,而很多人压根就以为他是供销合作社的职工。

  在英林供销合作社,几乎找不到没有给池池捐过钱的人。“我们的池池很爱买小人书。”施永坤说,当地有一个习俗,过年的时候,谁在做生意的人家门口放鞭炮,主人就要给压岁钱,以祈求来年生意兴隆。池池别的不清楚,但是这个习俗他却很懂。因此每到过年的时候,池池便会到供销合作社职工的店门口挨家放鞭炮。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都会笑着说“池池来要钱了”。你家给一点,他家给一点,没有一家会拒绝池池的要求,靠着这些池池也攒下了一万多块钱的压岁钱,施永坤为他把这些钱存了起来。

  多年生活在这里,池池已经把这里看做他的家,无拘无束地生活着。“他大口吃饭,而且吃得很多,所以身体很好。”施永坤笑着说,池池比较怕他,但也最爱跟他撒娇。“坤呐,我要洗衣服,给我买洗衣粉。”施永坤教着池池要自己洗衣服,他便提要求,虽然他知道池池只是瞎闹,但是每当这个时候他还是会去给他买一袋洗衣粉。在一起的时间太长了,在施永坤及供销合作社职工的心中,池池就是他们的家人。“他特别喜欢吃肉,尤其是三层的红烧肉,偏肥一点。”施永坤说,以前跟他们一起生活的时候,池池经常可以吃到这些。自从去了福利院,他怕池池吃不好,隔几天就会炖上一大盒红烧肉、猪蹄去看他,还专门告诉护士给池池换一个大碗。“坤,我想吃猪脚”,施永坤带着职工给池池送去了一整箱他上次要的肉酱,他又提出了新要求。

  池池病了

  前些年,池池的生活开支还只是一些吃穿用度,在年过花甲后的这些日子里,他的医药费成为英林供销合作社职工的一大笔开支。这些年,池池因为眼睛患病、腿部摔伤分别住过三次医院,做过三次大的手术。在这些手术中施永坤带着英林供销合作社的员工前前后后地联系人、联系车、联系医院。至今他还记得“第一次做眼睛手术时,我们紧张坏了,6点多进去11点多出来,我们几个职工在外面等了五六个小时。”不久池池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来,便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的手术。由于腿部摔伤,池池的生活需要专人护理,他们便请了护工,但是每天池池的病床前都少不了供销合作社职工的身影。“他们知道情况,就主动轮流来照顾了。”提到这些,施永坤的脸上露着对职工的感激。

  三次手术中,英林供销合作社的职工自愿共为他捐款达到10万元,而这些捐款的职工中不仅有在岗职工,还包括退休职工。在池池住院期间,英林供销合作社一个退休职工去医院看望亲戚,遇上了正在住院的池池,便把钱留给医院的护士,让转交给供销合作社作为池池的医药费。

  第三次手术后,池池的腿再也没有好起来,他无法站立了。为了更好地照顾池池,英林供销合作社职工出钱将他送到了当地的一家福利院。而在这里,池池每个月的护理费要交2300元。为了保证池池的康复,施永坤用了自己所有的关系去向各个慈善部门申请。“现在,每年民政局会给1万块钱,办了五保户可以拿400块钱,晋江60岁以上老人一年还有1200块,慈善组织一年申请了2000块,当地的龙泉寺一年会捐出1000块。但是我们每个月还有将近1000元的缺口需补。”这个缺口的填补来源就是英林供销合作社的职工。每到该向福利院交钱的时候,主任施永坤就会向全体职工说,而职工也没有让他空手过,没有让他为难过,每个月包括他在内的全体职工都会凑够这1000多块钱。

  住进福利院,他们要操心的不光是钱,隔三差五就会有人带着池池爱吃的红烧肉、肉酱、方便面、炖猪蹄去看他。在英林供销合作社这是一项不用安排和分配的任务,没有制度,没有强制,东西不拘多少,看到主任要去,便有人拎着自己想带的东西跟着去了。每个月除福利院的正常护理费,池池的额外开支要七八百元,而这些都由英林供销合作社的职工主动捐助。施永坤经常跟池池开玩笑说:“我没有钱给你交了,你怎么办啊。”每当这时池池便会撒娇地说:“我要回家,我要回英林。”而随后,他又开始筹备下次的钱了。池池的智力有些问题,他能说清楚的话没几句,不认识数、不认识钱,但是他认得他的家——英林供销合作社,认识他的家人——英林供销合作社的阿坤、阿吉……在福利院要是有人问他想不想回家,他说想;问他想回哪里,他说英林。而他真正的老家福州在他脑海中没有任何记忆。

  如今施永坤也快退休了,他笑着说:“池池的身体很好,他估计要比我活得还长。”池池的护理费始终让他牵挂。他说,英林供销合作社职工正在集资建房,他们有一个计划,等交房款时,从每户房款中拿出1000块钱来建立一个基金,专门作为池池的护理费。等他真退休的时候,照顾池池的任务将传递给一个刚满30岁的年轻人——施曲军。施曲军的父母都是供销合作社员工,从他记事起池池就住在供销合作社,他看着池池慢慢变老,池池看着他逐年长大。“池池看到小孩都会逗一逗,他们小时候池池经常抱他们。”施曲军的妈妈说。在他们之间早就建立起了一种亲人般的关系。如今,这个年轻人每次在老主任看望池池时都主动当司机。他有可能要接替施永坤成为下一任的主任。不管这个能否实现,他都承担得起照顾池池的重任,这一点施永坤坚信不疑。

  用平凡诠释伟大

  这是一群普通的人,42年来,他们的日子如静水深流,缓缓地、有序地进行着,忙碌着自己的生活,为一个陌生人操着心,岁月在此安好。对于很多年前的这个本不属于这里的孤儿,他们抱着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接受他,照顾他,为他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慢慢地他们相处成了亲人、相处出了感情,便再也不能也无法抛弃他了。

  一个情节简单却也非常触动人心的真实故事,一件听起来简单做起来艰难的事情,一群陌生人为一个智障孤儿撑起的生命保护伞,一撑就是一辈子,令闻者动容、动情。用伟大形容这个群体,太过功利,因为他们并没有刻意塑造形象;用高尚形容这个群体,太过矫情,因为他们原本是一群普通的公民。

  正因为如此,面对采访和镜头,他们显得茫然,不知所措,不知所云,所有的回答只有简单、质朴。

  那个从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专门为池池理发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满头白发。提到这些,他只是笑着说,池池的头发好难理的,他总乱动。他的父母曾经和池池的父母在一条街上开过理发店,他也就学了这门手艺。来到供销合作社之后,尽管早就不干这行了,因为有工具,给池池理发的事便交给他,从此一干就是几十年。

  那个看到主任带我们去看池池,便从自家拿上饮料、饼干等装车的阿坤,不用招呼就跟车随行。他的举动,没有在一旁的老婆、儿媳妇、孙子中引起一丝的疑问和涟漪,他们也已经习惯了,把轮流看池池当成自己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一件事。

  那个善良的女职工,讲到池池几乎眼眶泛红,只是说:“他太可怜了,我们不管他怎么办?”因为这样简单的理由她们自己家里做了好吃的都会给他一碗。因为同情池池,女职工经常帮他洗衣服,收拾卫生。也因为这些理由,现在一到给池池交护理费的时候,主任一张罗,便你一百我二百地收上来了。好在他们的日子虽算不上富裕,也还过得去。那个5任主任中时间最长的施永坤,说起池池的生活习性、成长经历滔滔不绝。说起他们为什么要帮他,也只有简单的几个字:我们不管他,他就会死掉的。

  他们不求回报,没有张扬,供销合作社周围的居民都只知道池池是英林供销合作社在照顾,这个群体到底为池池付出过什么,他们并不知道,因为没有人说。在我们的采访中,一个50多岁的老邻居,突然问供销合作社的人,“怎么好久不见池池了?”他们并不清楚池池生病、住院、去福利院的过程,因为没有人说。

  这样一个群体,这几十年来,他们的脑海中,可能并没有浮现过“道德、情操、高尚”这样的字眼,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为世人树立了道德标杆,这标杆再次印证了那句古老而质朴的话——“人之初、性本善”。

小米)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米雅娜摄)。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