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村土布合作社,是笔者发起成立全省农民合作社志愿者协会之后,辅导的第一家农民合作社。5年多来,置身于农民和合作社中,许多事情令笔者感动,其中感悟至深的是,合作社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经济活动,它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符号,更是一种精神和向往。笔者从原村土布合作社的创办者、社员和那些合作社志愿者身上,看到了合作社丰富的文化内涵。
开 放
“开放”是合作社的基本属性。原村土布合作社创办之初,只有几户农民,经营单一,就是收购社员的纺线,再交给织布的社员织成土布。后来,农村妇女看到了加入合作社能够挣钱,都踊跃入社。社员中大多是农村妇女,既有年轻人,也有80多岁的老人,合作社都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我感到原村土布合作社就像一所没有门槛的大学,大门永远是敞开的,不管是谁,只要愿意利用合作社这个平台,随时随地都可以进来,当然也可以退出。合作社的开放还体现在经营管理方面,不管你入股多少,只要你是社员,你就有说话的权利,就可以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活动。因此,在合作社里工作的人们,工作是主动的,心态是愉悦的,感受是幸福的。
融 合
“融合”是合作社突出的特征。如果仅仅把合作社看成一个农民合作的群体,显然是不全面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经济组织能够像合作社这样,把不同行业的人们和社会资源、要素融合在一起,共同为农民服务。河北赞皇县原村土布合作社创办5年多来,除了把当地2500户从事种棉、纺线、织布、服装加工的农户组织起来之外,还把社会上的金融、营销等专业人才吸纳到合作社,更有很多愿意为农民做事的机关干部、科技人员、教师、农民企业家等都自愿参与到合作社的经营服务当中。几年来,一直为原村土布合作社志愿服务的省某医院副院长感慨地说,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民的孩子,工作之余一直想为农民做点事,土布合作社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为合作社做事,合作社服务农民。
创 新
创新是合作社发展的灵魂。原村土布合作社初创时期很简单,只有十几户农民入社,股金也很少,管理办法和制度也很不完善。如今,这家合作社能够发展成为2500多户农民入社,拥有一个加工基地、150名员工,融棉花种植、纺线、织布、制衣于一体的大型土布专业合作社,得益于不断创新。在组织管理上,为了让十几个村的2500家入社的纺织户纺织出合格的产品,在合作社内部设置质量检查员的同时,合作社还创建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机制,在每个村由社员选出一名技术过硬、办事公道的社员,作为专管员负责本村社员的技术指导、原料供应和产品验收,社员对产品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确保了产品质量。为了围绕土布不断延长产业链,专业合作社除了增加彩棉种植项目外,还设立了土布产品标准研究机构,制定了土布产品质量标准,开设了土布文化陈列展览馆,与旅游部门结合,开辟了专门的土布文化乡村游线路,使合作社的土布事业越做越大,成为赞皇县一项特色产业。
共 赢
共赢是合作社的终极目标。“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句话在国外合作社广为流传。在原村土布合作社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受。一开始,农民对加入合作社并没有太深刻的认识,甚至有的社员还偷工减料,打自己的小算盘。随着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社员收入越来越多,社员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比如,在技术改进方面,过去合作社里的一些能工巧匠不愿意向别人传授技术,只顾自己挣钱。现在情况变了,不管是谁,都抢着把自己的技巧教给别人,都想方设法让合作社生产出最好的土布。因为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合作社稳固的发展,社员才会有长久稳定的收入,才有好日子过。共赢还体现在原村土布合作社与相关行业和企业的相互衬托、相互依存方面,一个原村土布合作社不仅带动了周边村子的棉花种植,还带动了赞皇县土布文化乡村游,原村土布合作社周边的小山村的农民家往往是一台纺车、一台织布机,再加上一顿农家饭,就能挣一笔可观的收入。
(作者系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