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5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心系山乡的省城人
山西省社真情扶贫叫响红色土地
□ 弓国伟

  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林果连片,往日的沼泽沙滩,如今暖棚座座,新建的便民商店靓丽成排;拔地而起的教学楼环境优雅……“武乡县的这些巨变,得益于山西省供销合作社扶贫队的真情帮扶!”武乡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阎新平满怀感激之情地说。

  2009年,武乡县迎来了山西省供销合作社扶贫工作队。映入工作队眼帘的是破败不堪的学校,品尝到的是雨水做的“黄米饭”。老区群众生活的艰难,让工作队员们暗暗下定决心“村民不脱贫,我们就不脱钩”。经过一个月调研,扶贫队确定了丰州镇马牧、姜村、魏家窑、聂村、曹村、富庄6个村为定点帮扶村,这也成为进驻武乡扶贫工作队中,帮扶乡村最多的一支队伍。

  丰州镇曹村是一个有6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东沟、西沟等4个自然村严重缺水,村民们只能用蓄积的雨水煮饭吃。浑浊的水煮出的饭叫做“黄米饭”。扶贫队驻村后,积极协调市水利部门,投资12.5万元,建设曹村吃水工程。如今,清澈的深水井自来水,只要拧开水龙头就能直接流到各家各户的水缸里。2011年10月13日,当山西省社主任高璋带着他的扶贫队员们走进曹村农家时,村民们捧出自家产的核桃、红枣真诚地感谢这些身在省城心系山乡的亲人。

  丰州镇姜村小学是附近3个村孩子的学校,原来学校的教室是“晴天太阳晒,雨天遭雨淋”的破旧景象。如今,山西省供销合作社投资70万元,兴建了供销希望小学,高耸的教学楼拔地而起,窗明几净,书声朗朗。

  从2009年起,山西省社定点扶贫工作队一批批队员薪火相传,接力扶贫。2009年——2010年,省社原党组书记王俊辰,5次深入各村调研,与村两委班子座谈,确定发展思路和具体做法。2011年2月,新上任的省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高璋接过扶贫接力棒,仅半年时间就4次到武乡下乡住村,吃农家饭、睡农家炕,把对山区人民的关爱落实到行动中,帮扶村各项工作走上了快车道。

  为彻底斩断贫困根源,扶贫队因地制宜,帮扶农民发展长短结合的产业项目。扶贫队带领村民到吕梁学习核桃、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在魏家窑,投资8万元,为村民打四眼水井,使该村蔬菜大棚灌溉面积达到300亩;投资20万元为聂村兴建大棚200座,达到全村户均一棚;投资25万元,扶持富庄村大学生村官兴建花卉大棚一座,为该村产业结构调整闯出一条新路;在马牧村,投资20万元,实施引水上山工程,发展核桃、大枣经济林500多亩。2012年4月17日,山西省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高璋带领省社领导干部一行7人来到丰卅镇马牧村下乡驻村,当得知村民们正在核桃地里劳动时,高主任带领省社扶贫队直奔农家店购买了价值2.5万元的化肥,亲自装车把化肥送到田间地头,并拿起铁锹和农民群众一道挖坑、施肥、培土。

  “以前,俺以为省城的大官多难接近,经过多次接触,他们亲切随和,就像村里人的亲戚一样。”魏家窑村支书魏沁水这样说。

  “我最想过的,不是春节,而是‘六一’儿童节。”这是姜村供销希望小学五年级学生李丽萍发自内心的稚嫩之言。因为“六一”节,扶贫工作队的叔叔阿姨们,会给他们带来许多爱心包裹,里面装满校服、学习用品、笔记本等。

  每年春节,特困户家里总会出现山西省供销合作社人的身影,他们送来了慰问金、慰问品,并关切地嘘寒问暖。

  春去秋来,寒暑易节。山西省供销合作社扶贫队的故事,在武乡这块红色土地广为流传。而老区群众绽放出的灿烂笑容,必将成为扶贫队最美好的记忆。

  (作者单位:山西省武乡县供销合作联合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