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始终是贯穿于企业管理过程的核心关键词,制定战略规划需要沟通、目标分解需要沟通、制定工作计划需要沟通、工作协调需要沟通、工作总结需要沟通、问题分析与制定解决方案需要沟通……
通过以下故事,可以学习如何很好地运用理解式沟通,使沟通畅通无阻。
秀才买柴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但是能听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面前。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多而烟火少,请损之。”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离开了。
这个故事很好地阐述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道理。秀才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修养显然与卖柴农夫有很大差异,农夫知道自己有柴火需要出售,只要价格合适就可以。而秀才在与卖柴人沟通的时候,却用了很多书面语言,这些语言完全与卖柴人的语言环境没有交集,因此,秀才每讲一句话都会让农夫费解半天,最后,双方的交易无果而终。
企业管理也是如此,管理者接触的新鲜资讯和词汇与员工也会存在很大差异,比如战略管理、流程优化、绩效管理、战略地图等等,这些语义的背后都涵盖了丰富的知识背景。如果员工不是一个与时俱进、善于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人,那么,即便两个人说的是同一个词,意思也会相去甚远。
所以,管理者与员工沟通的时候,要有耐心,要把一些词汇背后的解释讲给员工,让员工通过更丰富的语言,了解到每个内容的具体内涵。只有这样,员工才会把你的话和他们的现实工作结合起来,才能知道你想让他们做什么,也才会与你进行充分互动,与你探讨各种可能的做法以及其中存在的疑问。
长大想做什么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可莱特曾访问一个小朋友,问他:“你长大后想要做什么?”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主持人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在太平洋上空所有的引擎都熄灭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系好安全带,然后背上降落伞跳出去。”当现场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没想到,孩子的两眼含着泪花,此时,林可莱特发现这个孩子的悲伤之情非笔墨能形容。于是她问孩子:“你接下来要做什么?”小孩子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在管理中,你真的能听懂员工的话吗?当员工说我最近工作很累,没有头绪,烦透了。你听懂他说话的意思了吗?你是不是会主观地认为员工又在抱怨,又在没事找事?
其实,很多时候,员工说这些话的时候,背后的意思可能是自己在整个系统中的力量太小了,很多事情有想法,却无法有效推动。在工作中缺乏必要指导与培训,缺乏领导的关注,很多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在奋斗,缺乏各种协助与配合。
当你没有听完员工讲出内心话的时候,你就开始反馈,显然是要歪曲员工本意的。
这也是倾听的艺术,倾听的时候,要从理解员工角度出发,通过询问,进一步了解员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当员工在你的引导下把自己的想法完全表达完整的时候,你就可以实施现场指导了。
指导要建立在充分理解员工的基础上,建立在信息沟通充分的基础上,因此,你做出的任何评价或者判断都不会让员工感到意外,你的任何决策都会得到员工的响应,员工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进来。
给公司点颜色看看
A对B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恨这个公司。”
B建议道:“我举双手赞成你的报复,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A问:“为什么?”
B说:“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地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当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的损失,非常被动。”
A觉得B说得在理,于是努力工作,半年后,他有许多的忠实客户,再见面时B问A:“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紧行动哦。”A笑着说:“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了。”
这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如何在沟通中把握对方的心理,理解对方的想法。故事中的A员工对公司表现出了极大的失望,下定决心准备选择极端的策略——辞职走人。
这时候,如果员工B按照正常的沟通策略,从积极的方面帮助员工分析,诸如“公司的前景还是不错的,继续发展下去会越来越好”,“公司目前虽然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时间,我们也要有耐心,度过这一段就好了”,“你看到的不好的方面是少数,只有少数人存在懒散扯皮的情况,大多数人都是好的,再说,你的领导对你也不错啊,前几天不是还和你沟通你的职业发展问题吗?”
在A员工当时的思想状态下,B员工越是这样说,可能A员工走得越快。而B员工很好地使用了沟通技巧,设身处地地从A员工的角度帮助他进行开解,给他出了一个看起来很损的招,实际上,这又何尝不是B员工希望A员工继续留在公司的初衷呢?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当管理者与带有情绪的员工进行沟通时,不要一味打击员工的想法,要设身处地地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帮助员工舒缓紧张激动的情绪。等员工的情绪平静下来,再与员工探讨发展性的问题,如从未来的角度看现在,从公司整体的角度看待员工的处境,从员工职业发展的角度看到他们目前遇到的困惑。这时候,员工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沟通的效果也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