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防损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和两个含义,意识,技能、行动与防内、防外。
其中防损意识的培养有正向和负向两个方面。比如有关防损意识的培训、对员工的防损奖励等就属于正向的;对员工违规的处罚、产生损耗的案例(内盗、外盗)等就是负向的。正向的带来的防损意识是积极的,负向的带来的防损意识是消极的,负向的带来的后果很可能是员工的不作为和滑向内部偷窃的深渊。
可悲的是,在很多企业,员工接受的负向“防损意识”要远远大于正面的。
防内:全员防损的“防内”不是防范“内盗”,而是“防自己”,具体说来包括:防自己不劳而获的心态;防自己占小便宜的心理;防自己的不作为,防自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工作态度;防自己不按规定、不按标准流程操作;防自己因工作失误产生的损耗……
防外:全员防损的“防外”不是“防外盗”,是指与员工工作岗位及职能有关的产生损耗的所有因素。比如偷窃、流程损耗等等。
其三,在全员防损的效果评估上缺乏清晰的指标,比如通过何种标准来衡量全员防损效果的好坏。
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企业并不知道如何去选择,现分析给大家。
损耗率:全员防损的最终目的还是损耗率的降低,但是从事超市的人都知道,对损耗率的高低、真实度及准确度的干扰因素太多,这个指标还不能完全作为全员防损的效果评估标准。
另外也不能反映不同岗位的员工的防损情况。
挽回金额:比如收银员发现的调包、拼包、换码、散装多称等商品价值;理货员、促销员发现的外盗、内盗挽回的商品价值等。
发现问题数:指不同岗位的员工发现的各种损耗漏洞情况。
改进建议:指不同岗位员工提出的防损合理化建议数。
从上述对全员防损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全员防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培训、工作指导、绩效考核、监督等措施来保证,才能真的让“全员防损”不再停留在口号、宣传、思想认识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