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陆 璐) 5月13日,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在京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称,目前,农业现代化已成为我国现代化的一块短板。报告建议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路线图,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速农业经济结构转型、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措施,加速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农业发展长短腿
据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农业生产里谷物单产和水稻单产、小麦单产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世界平均值的47%,约为发达国家的2%,发展极不平衡。2008年,我国农业领域化肥使用密度、谷物单产、水稻单产、小麦单产、人均蛋类供给与消费、人均鱼类供给与消费、农村电视普及率等9个指标达到发达水平;玉米单产、粮食浪费比例、农村电话普及率等3个指标达到中等发达水平;农业机械化、人均营养供应等26个指标达到初等发达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产粮、农业科技投入比例、人均农业国际贸易等39个指标表现不佳,处于欠发达水平。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属于后发追赶型、资源约束型、工业优先型、粮食主导型;农业现代化相对滞后于国家现代化;农业转型的协调性比较低;政策起伏比较大;地区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很明显。
农业经济水平落后
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指出,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如果以农业增加值比例、农业劳动力比例和农业劳动生产率3项指标计算的话,2008年我国农业水平与英国相差约150年,与美国相差108年,与德国相差86年,与法国相差64年,与日本相差60年,与韩国相差36年。以2008年为例,大约有12%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4%指标为中等发达水平,34%的指标为初等发达水平,51%指标为欠发达水平。
何传启认为,人口、土地、水资源、农业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生产率、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生态移民、农业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消灭农村绝对贫困、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等,是21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线图要分两个阶段实施:一是在2050年左右达到农业现代化的世界中等水平,全面完成第一次农业现代化,第二次农业现代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二是在2100年前达到农业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完成第二次农业现代化。
打造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
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报告针对提高农业效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三个方面,共提出了包括农业效率监测、农业结构监测、农民生活质量监测共36个指标和15条建议。
关于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报告提出5条建议,分别是: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农业创新体系;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设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业水利改革,建设现代农业水利体系;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建议有: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施现代畜牧工程,提高营养供应水平;实施蓝色农业工程,扩大中国食品供应;实施三高农业工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修订农业区划,三大农业协调发展。
关于提高中国农民生活质量的政策建议有:新农民培训计划,普及12年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农村小康工程,消灭农村的绝对贫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实施农村城镇化工程;研究中国人营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