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5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风雨城乡路 代代扁担情
——山西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传承创新“扁担精神”发展纪实
□ 本报记者 冷霞 计慧 高瑞霞 赵志强

  肖家庄供销合作社的门店占据了肖家庄镇商业的大半壁江山。在这条街道上,肖家庄供销合作社的实体经营店占到了2/3。
  高平市社的供销超市商品种类丰富,满足了消费者的日常需要。

  4月9日下午,阴雨绵绵。从山西省浮山县县城通往寨圪塔乡的柏油路上,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悬崖。随行的山西省供销合作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柏油路是新修好的,以前这里不是土路就是群众自己开挖的小山路,如果遇到下雨、下雪,状况就更不好,山里山外甚至好几天通不了车。车子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看着前面似乎一山比一山高,一沟比一沟深,多少有些心惊胆颤。

  “英雄不怕串乡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扁担担得山河变,革命红旗插山间。”这是人们对寨圪塔乡供销合作社的描述。寨圪塔地处山区,供销合作社1943年成立后,一直靠肩扛手挑为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服务,工作条件非常艰苦。1966年2月18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全国财贸工会等联合发出《关于大力推广寨圪塔供销合作社经验的决定》,把寨圪塔供销合作社树为全国商业战线“扁担精神”的模范。

  寨圪塔供销合作社这种挑扁担串乡的艰苦创业精神,让当地供销合作社与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也给山西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带来深刻影响,“扁担精神”在三晋大地上被广泛传承、发展、创新。

一根扁担连通山里山外

  “汗水汇成河,脚印遍山坡。”这是寨圪塔供销合作社职工为农服务的真实写照。

  上个世纪40年代,地处太行山腹地的寨圪塔群山环绕,河流交织,小山沟不计其数。从寨圪塔乡到浮山县城都是一些仅容一人通行的羊肠小道,小道旁边便是悬崖峭壁,让人看着心生害怕。如果是天黑或遇上下雨天,一不小心就会跌落下去。山里的群众想要购买物资,就必须翻山越岭走上三四个小时才能到浮山县城。这样恶劣的地理环境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是寨圪塔供销合作社的成立让这一切发生了变化,他们凭着一根扁担,风里来雨里去,走村串乡,硬是把物资送到了老百姓的手中,在艰苦的年代里谱写出了供销合作社人为农服务的灿烂篇章。   

  群众有了新盼头

  1943年春,为了发展经济,当地政府遵照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决定在寨圪塔创办供销合作社。当年7月建起了太岳区第一个民办供销合作社——“一心盛”供销合作社。以刘荣升为首的3个工作人员发动群众,入股筹资,共筹集了6石小米,在寨圪塔租赁了两间草房,作为供销合作社的营业、办公和住宿场所。

  办社初期正值抗日战争年代,由于经济封锁,解放区生活日用品极度匮乏,群众的日常生活都成了问题。为了能让群众购买到食盐、棉花、火柴、油等生活用品,让日子能够过得下去,刘荣升不畏艰险,冒着生命危险,穿过层层封锁线,每次往返路程一百多里,挑着扁担,给群众买回了生活必需品。那时的供销合作社是群众的盼头,见到了供销合作社人,群众就知道,自己的日子能过得下去了。

  1948年冬,供销合作社陷入危机,有部分人想抽股。关键时刻,刘荣升以身做则,将自己的大犍牛卖了用来资助供销合作社。在他的带动下,全社23名职工提出半年不要工资,作为供销合作社的周转资金,使供销合作社渡过了难关。1950年2月,“一心盛”供销合作社正式改名为“寨圪塔供销合作社”。

  寨圪塔乡有7200人,分散在324个小山庄上,庄与庄之间山大沟深,仅靠群众开凿的羊肠小道来连通。在那个年代里,没有宽阔的道路,没有运货的车辆,运送物资都是通过人力来完成。就是在这样崎岖的小道上,刘荣升带领社员靠着一双脚板和一条扁担把从县城买来的日用百货或农用物资,送到群众家门口。卖完百货、农资,又把农民群众的农副产品收购起来。为了方便群众,刘荣升总是先到农民群众家中收上山货,然后送到县城卖掉;再把从县城买的物品送给农民群众,如此循环。他们靠着一条扁担把“供销”二字演绎得具体而生动。供销合作社不仅给群众带来了希望,更成了山里群众与山外世界相连的桥梁。

  在刘荣升带领下,供销合作社的26名职工人人都有一条扁担。他们肩不离担,担不离肩,每年担货下乡2500多次。崎岖的羊肠小道上,寨圪塔供销合作社的职工,磨破了几百双鞋底,担断了数十根扁担。

  他们的付出换来了群众的信任,供销合作社职工下乡送货、收购农副产品时,下地干活、出门办事的群众会把自家的钥匙、存折、存栏猪留下,放心地让供销合作社职工把农副产品收走,再把需要的生活日用品留下。至今为止,“三留”的故事在寨圪塔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真心实意话农情

  寨圪塔供销合作社的事迹深深地刻在了农民的心中,他们的故事,成了寨圪塔人民的挂口边话。群众给供销合作社人一个个起了绰号:“好领头”刘荣升、“飞毛腿”马占芳、“铁肩膀” 马锡铭、“铁姑娘”杨凤玲、“活雷锋”杨明义等等。这些绰号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一件件鲜活的事迹,也让我们对寨圪塔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精神钦佩不已。

  好领头——刘荣升。刘荣升是寨圪塔供销合作社的创始人。在工作生活中,他总是处处为群众着想,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刘大哥”,说他是供销社的“好领头”。

  寨圪塔方圆三百里,过去只有一匹拐腿马,牛、驴也很少。种地靠人拉犁,吃面靠人推磨。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刘荣升连续七年外出十多次,不只是冒着赔钱的风险,有时还冒着生命风险护运牲口。有一次,他在从陕西买马回来的路上,脚踏着皑皑白雪,头顶着刺骨的北风,整整走了两天,才到达潼关的黄河渡口上。在船上,突然有一头大青马脱缰掉进河里,此时此刻,刘荣升顾不得冰河刺骨,纵身跳进浪涛滚滚的黄河里,抓住马鬃,抢赶到船边,扶住船帮,一口气把马拉过了河的对岸。站在船上的人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这个事情,刘荣升从来不肯对外人说一声。但和他同去买马的社员代表,给他到处宣传。后来,群众见到刘荣升,就拍拍他的肩膀亲切地说:“你的心呀,都操到众人身上啦!”

  这样年复一年,刘荣升和供销合作社职工一起,来回行程6万多里,从内蒙古、新疆、陕西等地给群众购回牲畜近700头,结束了当地群众人拉犁、人推磨的历史。

  飞毛腿——马占芳。马占芳是寨圪塔供销合作社生产资料门市部营业员。他常常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急人所急,助人为乐,不仅敢挑重担,而且跑得快,去得及时。群众都说他是“山里通”、“飞毛腿”一般的送货郎。

  1964年2月份的一天,马占芳担了满满一担的商品来到张村,村里男男女女都挑来拣去地买了镰刀、雨鞋等心爱货物。但是,羊工小李却呆呆地站在一旁,一声也不吭。原来他想要一把大号雨伞。虽然马占芳知道社里大雨伞已经售完,他还是立马承诺给小李带把雨伞过来。第二天,他冒雨来回往返一百多里地,买回了小李需要的大号雨伞,并在傍晚送到了小李家。小李见到了期盼已久的大雨伞,拉住马占芳的手说:“你真是我的贴心人。”

  十多年来,马占芳在那山峰叠叠的羊肠小道间,担着过百斤的重担,起早搭晚给各村各队送去一担又一担的花椒树、软枣苗、食盐,又在那山峰叠叠的羊肠小道间,冒着风险给收购站收回一头头的大肉猪,又一群一群地送往县城。正是他能够常年累月勤快地跑在山岗里,久而久之,在山区各个村落里传遍了“飞毛腿”的故事。

  “一朵鲜花不算红,万紫千红才是春。”寨圪塔供销合作社的事迹传遍了太行山。当地各行各业也兴起了互相协作之风,使“山间处处见货郎,扁担之风遍山岗”。城关粮站帮农晒粮、西佐公社助农增收、生产资料公司千里买耕畜……这些故事,数不胜数。

  攻坚克难助增收

  仅仅为群众提供物资还不够,还要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寨圪塔供销合作社面向生产、支援生产、着眼于生产、入手于生产,为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献计献策。从1950年开始到1964年,他们带领群众在千山万谷之间创造了奇迹。以前的荒山野岭变成了一沟一沟的梨树沟、一岭一岭的花椒岭、一园一园的核桃园。群众们的生活日益富裕起来,每家每户都用上了暖水瓶,许多人家盖上了花被子,铺上了花毯子。过去的“穷山窝”变成了“富圪洞”。

  传承“扁担精神” 倾情为农服务

  现在寨圪塔供销合作社的接班人是李玉栋。李玉栋进入供销合作社后,寨圪塔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光。如何才能让寨圪塔供销合作社重塑荣光?如何才能让老百姓重新富裕起来?李玉栋带领供销合作社的员工凭借“艰苦奋斗、勤俭办社、心系百姓、服务三农”的坚定信念,谱出了寨圪塔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新篇章。

  对于寨圪塔这样的交通不便利的小山村来说,为农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春耕时节,寨圪塔供销合作社全力为农购买化肥、农药,保障他们春耕正常进行。如果农民没有钱购买化肥,可以在供销合作社先赊着,等到秋天收获后再把款还上。在需肥旺季,供销合作社职工常常用三轮车主动将化肥送到田间地头,遇上路不好走时,大家还要肩扛手提化肥送到群众手中,尤其是那些留守在家的老人,供销合作社会亲自把化肥送到他们家里。

  浮山县野生植物种类多,其中连翘、黄芩、柴胡等药材产量较高。李玉栋就带领社员去挨家挨户收购药材,常常天没亮就出发了。深夜时,看到崎岖山路上一闪一闪的亮光,人们就知道准是供销合作社收购药材的三轮车回来了。村里也有其他的小商贩收药材,行情好的时候,小贩收药材收的特别勤快,但是行情不好时,他们就撒手不管了。李玉栋说,我们不能这么做,供销合作社多年打下的群众基础,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失就毁了。所以,无论何时,供销合作社都为农户负责到底。这样一来二去,不管行情如何,再也没有人把药材卖给小商贩了。

  近年来,寨圪塔供销合作社和当地一家企业合作开发“寨圪塔”牌系列端午茶。县社主任张恩林说,现在浮山县人到外地办事,都喜欢带点端午茶出去送人,端午茶现在已经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土特产品。供销合作社又为当地的老百姓找到了一条创收路。

“扁担精神”在山乡里传承

  从晋东南的平顺县杏城到晋北的原平市上阳武,“扁担精神”在这些扎根山区的供销合作社得到了最本质的传承。

  经过近70年风雨洗礼,寨疙塔供销合作社的“扁担精神”如今已经被全山西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广泛传承。从晋东南的平顺县杏城到晋北的原平市上阳武,“扁担精神”在这些扎根山区的供销合作社得到了最本质的传承。这些山区供销合作社以为大山里的农民服务为首要任务,经济效益非常有限。而与此同时,一些地处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地区的供销合作社,也继承了“扁担精神”艰苦创业的精髓,同时根据自身实际对这一精神进行了开拓创新,最终成长为山西省基层供销合作社系统经济效益构成的中流砥柱。

  平顺县杏城供销合作社所处地理条件与寨疙塔供销合作社极为相似,杏城的农业基础很差,人均土地1亩多,而且大多是山上的梯田。由于地处山区,气温低,农作物生长条件差,当地群众生活较为困苦。

  杏城供销合作社曾经的带头人孙永吉是杏城无人不晓的人物。孙永吉在任的时候,他每年收秋后都要组织资金和人员上门收购农副产品。有一年,孙永吉带领供销合作社的职工一起去收购药材,等到销售时,市场上药材的价格比之前的收购价还少了一毛钱。有人建议:能不能少给农民一毛钱。孙永吉却说:“我们怎么跟农民说的,就怎么做,绝不能让群众说我们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最后,农民一分钱没少得,供销合作社却赔了几百元路费。孙永吉说,在一个偏僻的小山庄里,供销合作社想要发展,必须“想民所想,急民所急”,这样供销合作社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才能有市场,有发展。

  现在,杏城供销合作社的掌舵人已经换成了李常明,但是,杏城供销合作社与农民的紧密关系却并没有改变。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杏城地处山区,林果药材资源丰富。为了帮助当地农民早日富裕起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供销合作社出动人力、物力、财力,帮助山区的农民培育了潞党参和中小药材基地,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了3600亩。每到药材收购的季节,李常明和同事们就开着他们的小三轮车和小面包车上山收货。李常明说,这两辆车是他的宝贝,如果没有它们,他和同事就只能步行着上山了。每次上山收货,李常明既是司机,又是装货员;既是会计,又是出纳。54个自然村,每年他都要跑个遍。他这样已经坚持了十几年,每个村有多少人口,每家有几口人,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他每次上山时,都会有农户打电话给他,要求捎点方便面、小零食等等,他都毫不推辞。杏城的老百姓戏称李常明为新时代的“货郎”。李常明对这个称呼非常喜欢,他说:“大家这么叫我,说明我的工作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

  与寨疙塔、杏城一样,原平市上阳武供销合作社也是一个山区供销合作社。

  虽然上阳武供销合作社自1972年建社至今从未出现过亏损,但用主任王海仁的话说:这几十年来我们赚的都是辛苦钱。

  上阳武供销合作社服务区域共有28个自然村,近2.3万人,耕地总面积3300公顷,其中山坡地占到60%。山乡道路欠发达,尤其是遇到下雨天,路面更是泥泞难行。尽管如此,春耕时节只要农民一个电话,上阳武供销合作社的干部职工无论是推着自行车还是肩挑手提,也都要想尽办法把农民所需送到田间炕头。对于一些困难户,他们不仅要将化肥、农药等物资送到家里,还做赊销的买卖。光化肥一项,每年就赊销500多户人家,数量达1000多吨。而到了秋收季节,上阳武供销合作社一方面采取设点收购和流动收购相结合的办法,为农民出售各种农副产品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找销路、抓订单,采取保价收购、超利返还等措施,千方百计保障农民的利益。据不完全统计,近六七年来在农副产品销售中,上阳武供销合作社累计向农民返还利润10多万元。

  根据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上阳武供销合作社不断增加服务项目,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先后办起了1个日用品门市部、1个合作医疗所、1个包括肉食和烟酒经销的门市部、1个农副产品收购站、1个分销店、1个农资配送站、40个农资连锁销售点、10个中药材收购点,领办了1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和1个农民经纪人协会中药材分会。除传统的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收购外,还开展病虫害防治、农机具修理和租赁、生猪屠宰、医疗门诊等各种新的服务内容。在服务方式上,采取预约送货、上门收购、赊销、换购等措施,既解决“买难”,又解决“卖难”。

  上阳武供销合作社由于人员少、业务忙,不少人成了多面手,每个副主任都分别身兼出纳、办公室、司机等工作。每年的门店、院落、办公室的喷刷和维修,都是领导挂帅,职工动手。社里经营的药材、化肥以及其他货物,全部由职工自行翻晒加工和装卸拉运,各门店所有随货包装物品也都要进行登记作价,全部加以回收利用,每年仅此一项就节省开支几万元。为了工作,大部分职工常年吃住在单位,下乡收购和送货随叫随到,节假日也难得休息。一次,副食门市的职工到几十公里外的邻县收购生猪,由于天气炎热,返回途中猪都热死了,而职工却没有叫一声苦。为了不耽误正常营业,门店每月一次的货物盘点都是在晚上进行,从来没有因此关过一天门,停过一天业。

  杏城和上阳武两个供销合作社是山西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山区基层社中优秀的代表,我们在采访过程中,从他们身上真切感受到了供销合作社扎根农村、情牵农民的博大情怀。“扁担精神”在这些山区基层社每一个干部职工身上熠熠生辉。

“扁担精神”在传承中创新

  作为城市里的供销合作社,一供一销已经不能满足“三农”需要,必须尽快建立多元化经营新格局,走出一条创新服务、科学发展的新路。

  去年5月28日,在位于汾酒飘香的汾阳市区以东约10公里处的肖家庄镇,一座崭新的商业大楼张灯结彩,锣鼓震天,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像赶集般涌向这里。这一天是汾阳市肖家庄供销合作社日用消费品配送、购物中心开业的日子。门店中一位老太太兴奋地说:“真没想到,活了七八十岁了,能在自家门口逛上超市,福气啊!”店堂外,几位老汉则聚在一起指手画脚道:“听说供销社还要拆掉那边老院子建农产品市场咧,图纸上还画着楼房,这两边的大楼一接呀,咱镇子就更气派啦。”

  汾阳市肖家庄供销合作社是省、市、县三级先进单位,也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示范基层社”。肖家庄供销合作社的门店占据了肖家庄镇商业的大半壁江山,站到肖家庄镇的街道上,目光所及,都是有着统一标识的供销合作社招牌,涵盖了农资、日用品、家电、烟花爆竹,甚至婚丧嫁娶等多个经营门类。2011年,肖家庄供销合作社这个基层社销售总额和净利润分别完成9100万元和190万元,连年保持增长势头。

  肖家庄供销合作社主任武胜耀认为,“扁担精神”全心全意为农服务的精髓得以传承是肖家庄供销合作社赢得农民信赖的根本,而肖家庄供销合作社对“扁担精神”的开拓创新是成就供销合作社良好发展的关键。

  与杏城等山区供销合作社相同的是,肖家庄供销合作社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以为农服务为首要考量标准。而与山区供销合作社不同,肖家庄供销合作社在经济和地理条件上没有太多制约,因而为农服务各项工作都基于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有着清晰的发展战略。

  抓好农资供应历来是肖家庄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头等大事。肖家庄供销合作社领导班子坚决摒弃传统零打碎敲的做法,对2004年就建有的一个面积为5700平方米的农资市场,按照农资流通现代化功能目标,进行大刀阔斧的升级改造,从而成倍提升了农资市场经营能力。同时,他们以农资市场为平台,以主导商品化肥为重点,积极创新经营服务。2010年,农资市场销售完成6164万元,化肥冬储量突破1万吨,销售量突破3万吨。

  新农村建设越深入,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越大,要求越高。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增产增收。肖家庄供销合作社感到,以往单纯的一供一销已经不能满足“三农”需要,必须尽快建立多元化经营新格局,走出一条创新服务、科学发展的新路。

  2005年,肖家庄供销合作社创建汾阳市丰盛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填补了吕梁市此项空白,开创了供销合作社建设自己品牌产品的里程碑。2010-2011产销年度,其产品销售突破3000吨,实现销售收入3800余万元。“盛佳誉”农地膜成为了肖家庄供销合作社心系“三农”,创新服务的一张金色名片。

  2006年,肖家庄供销合作社联合当地280余户农民,成立了汾阳市禾盛昌农科贸专业合作社,次年即建立了3000亩以高粱和玉米为主的种植基地。六年来,种植基地连年丰产增收,向社员返利近百万元。

  2008年,肖家庄供销合作社组建了汾阳市籽盛源种业有限公司,专注于为农民提供优质种子和新品种推广服务。起步当年销售种子仅10来个品种35万斤,2010年就快速提升至120多个品种85万斤,2011年仅春播一季就达90万斤,得到农民兄弟的认可。

  2010年,肖家庄供销合作社主动与市农委土壤肥料工作站协商敲定,联合启动了测土施肥示范项目,制定了三年内完成全镇17个村6.2万亩耕地测土施肥全覆盖的规划。

  ……

  “扁担精神”在汾酒飘香的汾阳创新发展的同时,远在晋东南的高平市供销合作社也在根据自身实际,实现“扁担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高平市社主任靳文学认为,“扁担精神”最主要的体现应该就是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作为城市里的供销合作社,就要利用供销合作社的网络为农民群众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助农致富。同时,也让供销合作社自身得到发展,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2010年,高平市社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供销超市”的建设上。他们要通过“供销超市”的建立,为城市及农村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生活用品,也为供销合作社的发展谋求新的出路。“供销超市”是一个复合型的超市,除了提供日用品、农副产品等,还提供衣帽鞋袜等生活用品。现在,“供销超市”能够辐射70%的城镇居民,而“供销超市”便民店的建设,则让乡镇居民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消费环境。

  除了提供日常生活所需,“供销超市”还为解决蔬菜“卖难”出谋划策。高平市社与农民签订蔬菜销售协议书,利用“供销超市”和便民店的平台,把农民的蔬菜进行直接销售,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了平台。这样不仅解决了农民种植的后顾之忧,还减少了流通环节。通过直采可以降低流通成本20%—30%,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实现了商家、农户、消费者的三者共赢。

  靳文学介绍说:“自从‘供销超市’建成后,供销合作社在城市人民心中有了重新定位,大家对供销合作社不再陌生。这让我们工作干劲更足,也为我们供销合作社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去年,我们供销超市的年销售额已达5000余万元,基本上翻了一番。”

  为了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高平市社于2008年牵头成立了四明山果品生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种植以苹果为主,现有社员102人,苹果种植基地6000余亩。合作社的成立,不仅破解了果农面临的销售难,也改变了果农传统的种植方式,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刘秋贵是高平市北诗村的村民,他2009年加入了合作社,之前也一直种植苹果。自从加入合作社后,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前都是粗放管理,现在是精细管理了。什么时候打农药、什么时候套袋、什么时候疏果,合作社都有统一的安排。合作社还专门开辟了一块示范园,每年的3—5月份,合作社都会在示范园进行现场演示,让社员对管理技术有个直观的认知。

  2008年,合作社申请注册了“四明山”商标。为了能让产品卖个好价钱,高平市社组建了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网络资源,积极向广大农民提供商品信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加工、流通中的问题。现在,每年供销合作社就为农民销售各类干鲜果品100余吨,为农民增收近50万元。如今的“四明山”苹果,已经成了高平市的知名品牌,慕名而来的外地客商络绎不绝,常常是果还在树上,就被人预订了。刘秋贵说:“如果没有合作社,就没了工作的方向。有了合作社,感觉自己种植起来特别轻松,一年下来还不少赚。以前一亩地最多也就能赚2000—3000元,现在一亩地就5000—6000元,收入翻了一番。”

  刘秋贵所在的北诗村90%的农户都加入了合作社。现在,每到果树开花的时候,漫山遍野的苹果花,甚是好看。

  在采访中,一位基层社主任告诉我们:“我们与‘三农’永远是鱼水关系,没有‘三农’的兴旺,就谈不上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只有认定这个道理,把服务搞好,合作事业才会兴旺发达。”这是供销合作社人的心声,也是“扁担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得以传承的情感支撑。山西省供销合作社合作指导处处长潘军告诉记者,山西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在未来将着力构建组织、服务、经营三大体系,向立体、双向、多功能的目标迈进。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