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写有一幅茶联:“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这幅茶联生动地说明了“评水”是茶艺的一项基本功。茶人们常说“水是茶之母”或“水是茶之体,茶是水之魂”,水之美是茶艺的一大要素。
一、水之美的标准
最早提出评水标准的是宋徽宗赵佶,他在《大观茶论》中写道:“水以清、轻、甘、冽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这位精通百艺独不懂得治国的皇帝最先把“美”与“自然”的理念引入到鉴水之中,升华了茶文化的内涵。现代茶人在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活”字,认为“清、轻、甘、冽、活”五项指标俱佳的水,才称得上宜茶美水。
其一,水质要清。水之清表现为:“朗也、静也、澄水貌也。”水清则无杂、无色、透明、无沉淀物,最能显出茶的本色。故清澄明澈之水称为“宜茶灵水”。
其二,水体要轻。明朝的《茗芨》中论证说:“各种水欲辨美恶,以一器更酌而称之,轻者为上。”清代乾隆皇帝很赏识这一理论,他无论到哪里出巡,都要命随从带上一个银斗,去称量各地名泉的比重,并以水的轻重,评出了名泉的次第。北京玉泉山的玉泉水比重最轻,故被御封为“天下第一泉”。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理论是正确的,水的比重越大,说明溶解的矿物质越多。矿物质含量超标,对茶汤的味道必有不良影响。
其三,水味要甘。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写道:“甘,美也;香,芬也。”所谓水甘,即水一入口,舌尖便会有甜滋滋的美妙感觉,咽下后,喉中有甜爽的回味,用这样的水泡茶自然会增茶之美味。
其四,水温要冽。冽即冷寒之意。明代茶人认为:“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冽则茶味独全,因为寒冽之水多出于地层深处的泉脉之中,所受污染少,泡出的茶汤滋味纯正。
其五,水源要活。“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现代科学证明了在流动的活水中细菌不易繁殖,同时活水有自然净化作用,在活水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较高,泡出的茶汤特别鲜爽可口。
另外,现代茶人评水有更科学的标准,这就是我国2006年12月29日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二、水之美的鉴赏
因为生命源于水的缘故,世人对水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而中国茶人爱水爱得最深沉、最内涵、最真挚。古代茶人欣赏水之美,首推泉之美。唐代诗僧灵一和尚写道:“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齐已和尚写道:“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宋代名相晏殊诗曰:“稽山新茗绿如烟,静挈都篮煮惠泉。”徐绩诗道:“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元代诗人倪瓒写道:“水品茶经手自笺,夜烧绿竹煮山泉。”还有清代诗人纳兰性德作诗:“何处清凉堪沁骨,惠山泉试虎丘茶。”
在茶事活动中,对水的审美离不开火。苏东坡诗云:“活水还需活火烹”,活火是指有焰的旺火。他还把水沸腾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当:锅中出现一个个如鱼眼睛的汽泡,并微微作响时,为一沸,这时水还太嫩,尚不可用来泡茶;等到锅里的水如泉水般带着汽泡向上涌时,为二沸,这时的水称为“得一水”,古人认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这种水用于泡茶自然再妙不过了;到了锅中水浪翻滚蒸汽升腾时,为三沸,这时的水就“太老了”。可见最美的水,应当是用旺火烧到“涌泉连珠”的二沸水,这时水刚刚烧开,水中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都很充足,泡出的茶最甘美、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