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5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舌尖上的中国

本报首席记者 蔡 靓

  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这些故事记录着艰辛的劳动和质朴的笑容,浸透着土地的气息和米面的甜香,沉淀着美食的传承和博大的智慧,让人感慨,让人落泪,让人更加懂得感恩和敬畏。

  减肥中的吃货们迎来了本年度最难熬的一周——长达7集的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登陆央视了。于是乎,这一周的每天晚上,“口水与泪水齐飞”的场面在美食爱好者的电视前频频上演。更有甚者,在深夜里立刻翻箱倒柜地凑出食材,奔到灶台前演练起来。

  柳州螺蛳粉、油焖冬笋、云南火腿、兰州拉面、新疆烤馕、酥油煎松茸……高清镜头下,诱人的美食逐个登场,吃货们的心思也随之在“这个在XX地吃过”与“这个一定要去吃”间来回跳跃,不知不觉间,口水早已流了一地。

  让人流口水的是美食,让人落泪的是美食背后的故事。

  清晨在香格里拉树林间寻觅松茸的母女、凌晨冰湖上的捕鱼老者、竹林中一锄一锄挖笋的村民、深夜湖塘里的挖藕人、浩瀚大海上的渔夫……镜头里一个个平凡的人告诉我们,看似寻常的莲藕、竹笋、鱼等普通食材,获取的方式却极其艰辛。

  冰冷的淤泥里,挖藕人不但要力气大,还得会使“巧劲儿”,否则挖断了的藕卖不了好价钱。职业挖藕人圣武和茂荣兄弟俩说,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因为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会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

  凌晨的冰湖上,捕鱼的老者“石把头”说,捞上来的都是两斤以上的大鱼,是因为渔网都是直径6寸的网眼,这样未成年的小鱼就被人为地漏掉了,只捞上来5年以上的大鱼。郭尔罗斯蒙古族有句话叫做“猎杀不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香港大澳岛上一处偏僻的小作坊里,“虾酱奶奶”制作着一种很受欢迎的虾酱,有一天她对着墙上的照片突然哭了——照片上的是她已逝的老伴,他俩在一起做了一辈子的虾酱……

  才下舌尖,又上心间。在美食之名下,这部纪录片将人文气息与市井之味完美融合,勾勒出了大家的生活所在。这些故事记录着艰辛的劳动和质朴的笑容,浸透着土地的气息和米面的甜香,沉淀着美食的传承和博大的智慧,让人感慨,让人落泪,让人更加懂得感恩和敬畏。

  下次吃藕的时候,想到挖藕人的辛劳,也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细细品味藕的清香与甘甜。下次吃鱼的时候,想到捕鱼人所冒的风险,也会带着几分敬畏感去好好享受鱼的细腻与滑嫩。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