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5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悟·思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韩新平

  我是个反应迟钝的人。

  遇上生分的人,一时间分不清远近亲疏,需要琢磨半天心里才有数;遇上匆忙的事,思维就会停滞,脑袋里往往会是一片茫然。

  家人说我笨。我想想,也不尽然,应该算是慢热吧,事情过后也能慢慢捋出个子丑寅卯,也能找到自己的思想落点。

  爱蓝色 

  人们都有对某一种色彩的偏好,因此就有了多彩的世界。

  色彩令人炫目,我们不知道有多少种色彩。每在画廊看到色彩鲜艳的油画和水粉画时,都会感到色彩的缤纷和沁人心弦的充盈。色彩有它强烈的个性,红的热烈、黄的温暖、白的简约、青的蓬勃、紫的祥和……但色彩的功效也不限于此,更多的是弥补了人们精神感官的需求。

  在众多的色彩中,我是偏爱蓝色的。

  可能是一种心灵的感应,或者说是与生俱来的暗示,蓝色占据着我的内心,盘踞在我意识深处。自然,对蓝色也就多了些许亲近。我看到,在许多色彩中,唯有蓝色翘楚。它泼墨大自然,让天蓝海蓝;它挥染心地,让人宁静惬意;它装点画面,显现卓尔不群。

  人们喜欢仰望天空,让蓝色的云天从眼际飘过,感受博大、空旷和沉静;人们喜欢到岸边看海,感受蓝色世界的汹涌、无垠和无常;人们崇尚蓝色,世界多了一份庄重、清凉和大美。草原上的牧人,向尊贵的客人献上蓝色的哈达,以示祈福;人流中一袭蓝色的衣着,与众不同,分外显眼;在大自然里,石头因蓝而身价倍增,成了奢侈和名贵的象征。

  深蓝、浅蓝、天蓝、海蓝、宝石蓝……我不知道有多少种蓝,但它的深邃和玄妙让我深深地敬畏。

  喜欢一种颜色,何尝不是一份心灵的独白呢?         

  交朋友 

  我喜欢一句蒙古谚语“没有不需要翅膀的鸟,没有不需要朋友的人。”

  经历了人生周遭的行走,感到朋友的力量、温暖和喧闹。仔细想想,没有朋友是什么境地。也许是孤独、寂寞、难熬、郁闷,也许是安静、独善、简单、自我。我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孑然不群的味道。然而,我是喜欢有朋友的感觉,择朋而群、熙攘来往,除却单调怅然,生活里自然就多了一些精神依托。掐指数算一下,我的朋友确实很多。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部队的、机关的、外地的、家乡的,亲密的、疏远的、若即若离的……像雪地的雪球,随着时间的游走越滚越多。

  朋友多了,对朋友也有了一些禅悟:有的千里相隔,心却走得很近;有的一句简朴的问候,却让人感到温暖直抵心灵;有的淡然面对滚滚功利,坚守着一份初始时的承诺;有的语言炙热烫人,却没有心灵的温度;有的视物质利益为标准,友情用价值来衡量;有的整天缠绵在一起,组成形影的惯性,心却相距甚远;有的貌似亲近,背后却不停地使绊子;有的在酒桌上觥筹交错,喝得天昏地暗,再见面却形同陌路;有的只是一面之缘或者一手相握,根本谈不上朋友……朋友的种类纷繁,朋友的内涵也被物质时代别样的诠释。

  有哲人说:人的一生挚友也就三两个。

  我深以为然。 

  夜生活  

  当初,我是喜好夜生活的。

  一个白昼之后,我曾经为夜的来临凭添了几许无名的激动和亢奋。

  夜的城市里,路灯璀璨夺目,大楼在流光霓虹中静穆着,充满神秘感。女人们略施粉黛,盛装出阁了;男人们也去心似箭,奔向夜的生活里。车流匆匆奔走,车灯颠簸着漆黑的夜幕。人们心揣夜梦,在夜幕下氤氲着。不知何时,人们都愿意游牧在夜色里,心照不宣地放纵自己、麻醉自己。在林立的酒店里,在奢华的包房里,大家交易着酒量、交易着欲望、交易着平时拘谨的情感、从喝酒到吐酒、从清醒到迷乱、从文雅到粗俗…… 人们都醉了,只有夜清醒着。

  我曾是个有夜生活经历的人。在时光的更迭变换里,我对夜生活当年的那份向往和炙热,被夜色一点一点吞噬了。夜生活于现今的我,已经没有了那些神秘和引力。

  我悟到,夜生活没有了面纱,就只有无聊的重复。 

  看小说

  阅读小说,是我每天晚上睡觉前的“必修课”。

  因为没有受过大学这座“象牙塔”的熏陶,也没有导师的谆谆指引,我对其他学识的兴趣没有培养起来,籍由书本为我打开世界的大门。

  许多作家都是我在阅读他们的小说作品中熟悉的。譬如鲁迅、路遥、铁凝、夏洛蒂·勃朗特、海明威、陈忠实、张贤亮……还有许多忘记了名字的作家。喜欢他们的作品,敬佩他们的观察、提炼和写作技巧,是他们给时代做了生动的记录和留影。

  八十年代初,我把路遥的小说《人生》读了很多遍,小说中的高加林是高中毕业,我当时是初中在读。我品味着小说客观的叙事、跌岩起伏的情节。《人生》给我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我感到了贫门寒子共同的宿命感,深深地为高加林的世俗自私愤怒,为巧珍的善良大义而震撼,为命运弄人而无奈。这篇小说让我开始思考着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改变命运,这样对于我来说相当宏大的人生命题,同时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小说的力量。之后,我开始喜欢读小说了,陆陆续续读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平凡的世界》、《简爱》、《约翰·克里斯朵夫》、《青年近卫军》、《老人与海》,读了一些现在都记不起名字的中外名著。那些小说,那些小说里的人,那些小说里的故事,都给我带来了一份新的沉浸。

  现在,很少读那些长篇巨著,最喜欢的莫过于短篇和中篇小说,对于一些新锐作家写作当下生活的中短篇作品更是喜欢。每晚睡前,我都会莫名的亢奋。这种劲头,与其说是认识一部小说作品,不如说是分享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思考与新奇发现。每每,我拧亮床头灯,手捧起小说杂志,精力旺盛时读三两篇,最不济时也要读一篇。很多时候,就会随着小说情节,为小说里的故事发展而揪心,为小说里的爱恨情仇而悲欢,为小说里的命运不公而唏嘘,为小说里的岁月静好而舒然。

  读小说,不只是读文字,更是在读同一时空里,我们与他人的人生轨迹、时光掠影,这让我们对于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于是,我们学会了热爱与宽容。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