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5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走进红旗渠

吉林舒兰农村商业银行 田荣义

  初春四月,怀着多年对红旗渠的敬仰,我终于走进素有“中国水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称的红旗渠。

  “轰隆……”随着流水声由远及近,导游小李告诉我们红旗渠马上到了,这不禁让我的思绪回到了林县10万人民战天斗地、绝壁开渠的红火场面…… 

  人工开凿红旗渠,一段时隔半个世纪的记忆。

  如果不了解历史,也许你绝对想不到,如今这片山清水秀的景象原来竟是一块“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不毛之地。林县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据《林县志》记载,从明初到1969年的500年里,发生严重旱灾20多次,形成人吃人的有5次。其中1942年旱灾最严重,全县外出逃荒一万多户,饿死1600多人。

  1960年,在毛泽东搞好水利建设的精神指引下,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要“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宏伟蓝图——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

  整整十个春秋,在极其恶劣的施工条件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2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出总干渠长70.6公里,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共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建成,改变了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的状况,促进了林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车到“红旗渠纪念馆”门前,一座高约七八米、由彭冲题词的“红旗渠纪念碑”矗立眼前,令人肃然起敬。步入纪念馆,倾听工作人员娓娓地讲述,抚摸凿岩人用过的铁锤、铁钻和提灯……一个个高大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带领群众扛着铁镐走在修渠大军前列的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为了不耽误干活,用钳子拔出被碎石砸碎的牙齿,含着鲜血继续作业的排险队长任羊成;常年在工地上劳作,全身浮肿且不能生育的铁姑娘们……

  在热火朝天的红旗渠上,造就出整整一代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不穿越青年洞,是体会不到当年开凿的艰辛的,太行山的岩石质地坚硬,据当地人讲,这种岩石十几锤子下去只会看到一个白点儿,而林县人硬是凭着这血肉之躯,在这几百米高的山崖上,凿出了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站在两侧都是悬崖的堤坝上,仰首眺望势如飞虹的红旗渠,一种对前辈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对他们的气节,干劲和敢让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尊崇至极。倾听轰鸣的渠水,放眼碧绿的梯田,更是感叹红旗渠工程的伟大。正是这绵延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的建成,才彻底改变了林县人世世代代贫穷缺水的命运;也正是在这伟大的人造奇迹中,孕育而生的红旗渠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林县人民奋发进取,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红旗渠精神,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传承。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

  新中国建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林县人民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让林县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穿越林县县城全境,道路两旁楼房林立,工厂、商铺众多。导游告诉我,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的传家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县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实现了林县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近4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多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0多元……

  在从青年洞下山的时候,我们遇到了正在为山体做护坡的林县任村镇卢家拐村的王富。老王是当年开凿青年洞的突击队员,现在家里五口人,姑娘嫁到邻镇,两个儿子在外地搞工程,老王自己种了六亩地的小麦,全家年收入将近8万多。说起青年洞,老王满脸自豪地告诉我们,他曾看到过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前来他亲手修建的青年洞参观,很是满足。说起现在的日子,老王很满意:“如今国家越来越好了,咱农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尤其是红旗渠的旅游业越来越红火,等你们再来旅游的时候,我们的变化会更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