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 拥有历史厚重感
章柏青(中国电影评论协会会长、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
《大碗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小见大”,电影的事件可以是《开国大典》那样震撼力十足的大事,但更多的电影讲述的都是小事,这里说的小事只要和时代相关联,真实反映历史前进的历程,小事也可以拥有大情怀,可以拥有历史的厚重感。《大碗茶》的片名虽然有一个“大”字,但在社会生活当中它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编导则通过影像艺术反映了大碗茶带给百姓的重大意义。
人物方面,普通的角色却显示出了中国百姓最优秀的特征。此外,整部电影混成一体,环境、社会风貌、人物心里特征等都融入故事当中,影片气氛融洽,思想内涵深刻。
展现80年代的社会风貌
王海州(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很高兴看到关于80年代的电影,《大碗茶》呈现了80年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生存是第一位的。片中的人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仍然满怀激情,拥抱生活,因为他们相信“明天会更好”。80年代很多人没有工作,没有生存技能,只能靠父母养活,但李盛奇在北京前门卖大碗茶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具有担当力的普通人,可以带领一批年轻人谋生存、谋发展。80年代是实事求是的年代,在国有单位和国家机关外,年轻人就业很困难,李盛奇属于决策的开创者,这对于一代年轻人的出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电影的编剧、导演、美工等创作者为影片提供了一个京味儿十足、时代感十足的环境,这对北京的文化传承而言很有意义,前门楼下面的胡同已经变为繁华的步行街,还原当时的风土人情就显得弥足珍贵。
可尝试分线发行的模式
刘汉文(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发展研究中心副所长)
《大碗茶》在制作水准上当属上乘,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对人物锐意改革的形象表现非常充分,在制作经费并不多的情况下,能拍出三四十年前的北京,非常难能可贵。在中国电影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当下,电影频道仍坚持每年创作100多部电影,并且能够坚持抓好剧本创作,坚持三审制,使剧本保持较高的水准,就显得更为难得。
《大碗茶》可以做出一些市场方面的探索。目前全国的银幕数已经突破1万块,类似《大碗茶》这样内涵深刻的人文影片,不一定在全国范围的院线发行,而是可以选择个别院线,例如立足北京市场,市场表现就可能如人所愿。我还想表达一下对潘镜丞老师的敬意,他拍摄了十余部作品,都保持着高水准,《大碗茶》中对80年代建筑的选景、拍摄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润物细无声间传递情感
李春利(光明日报艺术评论总编)
《大碗茶》是一部“以人为本”的电影,通过人来展现时代的变迁,李盛奇等知青并非从一开始就信誓旦旦,他们有可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也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包袱,但主人公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了人生价值。在成功的道路上,主人公受到了各式各样的冲击,小茶摊变成大茶楼,这是通过人的不懈奋斗才得以实现。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在从马车时代转化为火箭时代,但在这其中我们缺失了很多东西。《大碗茶》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让我们知道自己应该坚守理想,不懈努力。
我认为《大碗茶》是一部智慧的电影,没有强加给观众某种意识,而是润物细无声间让观众感觉到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并回顾一件事情发展的始末。
另外,《大碗茶》也是一部青春励志电影,表现出对命运不低头的精神,面对时代变迁,只有坚持理想才是改变命运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对当下的年轻人有启示意义。电影中虽然没有用很多笔墨描写励志的篇章,但从细节可以与那个年代的人感同身受。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抱怨没有用,要向前看”,创作者没有回避当时社会的矛盾,而且对创业过程中的困难进行了集中展现,当下年轻人面对困难是脚踏实地还是好高骛远,《大碗茶》给出了答案。
诠释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
高小立(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
看完《大碗茶》,我认为它真实地反映出时代特色,以大栅栏大碗茶的发展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大批知青返城的过程,紧紧围绕卖茶的矛盾展开。我对电影印象最深的部分是它展现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历程,大碗茶发展到现在有限公司应该是我们中国民营企业一个很好的缩影。当初的集体企业我们现在叫民营企业,它们经历了很多艰辛,发展到今天确实是不容易,所以我们大碗茶整个发展历程就是中国的民营企业见证,更是改革开放的一个见证。
在电视剧领域,很多创作者都在虚化历史,被称为年代剧,这些影视剧大部分以男女情感为主线,将时代特色一笔略过。像《大碗茶》一样直面当时社会现实,反映社会变迁,表现百姓生活状态的影视作品并不多见。实际上,知青返城这一题材可创作的素材很多,可以进行现实主义创作。
同时,《大碗茶》深刻诠释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这部电影写出了草根百姓在历史推进进程中的主人翁作用,写出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必然性。人物是电影成功的保障,片中主人公是京剧票友,人物一出场便唱京剧,特点鲜明。
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
汲传排
电影人物塑造得非常丰满,我看了电影之后感觉这就是北京文化记忆名片,京韵大鼓出现在影片中是对京味儿文化的弘扬,也是对北京文化做了一支广告,老舍茶馆、大栅栏、大碗茶,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都被充分地展示出来。
另外,影片激发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让曾经生活在那个年代,曾经喝过前门楼下大碗茶的人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将“北京精神”融入到人物性格中
张永和(北京新剧本杂志社顾问,著名评论家)
创作好作品需要三点,人物、情节、特色。人物方面,《大碗茶》将李盛奇写活了。“北京精神”的题材其实很大,但不是任何题材都能创作成影视作品,剧本容易出现偏差。但《大碗茶》却与众不同,塑造了几个金子般善良的人物,将“北京精神”融入到人物性格当中。情节方面,90分钟如何展现让人激动的故事,就要环环紧扣,既有跌宕起伏,也要有推进。说到《大碗茶》的特色,只有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的人才能创作得这么好,北京有四九城,崇文区的人和东城区、西城区说话不一样,南城的人语速比较快,东城区的人则语速较慢。只有在北京生活多年,做过充分的研究,才能在片中展现这种特色。
把握普通人的普通心态
张双利(电影主演)
《大碗茶》的人物不是空穴来风创造出来的,对于演员而言挑战很大。我在塑造人物时,不能将这个人物“拔”得太高,所谓“平平淡淡见真情”,应该把北京人的仗义和大气表现出来。其实主人公帮助孩子找饭碗是一件小事,随着剧情深入生活,也就是当下电影市场流行的“接地气儿”。在创作中把握最普通人的普通心态,这就是我塑造人物的原则。
感谢各界对电影的支持
石小满(电影策划)
电影是遗憾的艺术,从影片筹备之初我一直参与策划,希望表现得更充分一点,但由于篇幅受限,尹盛喜很多非常感人的行动并没有完全展开。总体而言,《大碗茶》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顺利完成拍摄,并得到了各位专家的认可,借此机会我感谢社会各界对《大碗茶》的支持,也感谢优秀的创作团队。
大碗茶文化是改革开放的缩影
马晨(西城区新闻中心副主任)
大观楼作为中国电影的诞生地,作为北京文化的精髓,拥有着“包容”和“创新”的特质。各地都在宣传自身的文化,各地文化在北京这块土地上融合,这就是对“包容”最好的诠释。大栅栏商业街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风格属中西合璧,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基础上容纳外来文化,这是一种“创新”。因此,《大碗茶》体现了历史的传承,用“北京精神”解释老舍茶馆的创业过程再贴切不过了。
大碗茶的发展历程已经30年,这是西城区人民引以为豪的,大碗茶的发展就是改革开放30年的缩影,也是展示北京精神的重要窗口。无论北京市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还是西城区面向“十二五”建设“活力、魅力、和谐”的新西城,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北京精神的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