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珍爱的几件藏品中,有一个黑褐色精制小巧的算盘,木制边框连同黑色铁合金小算珠,被岁月浸染得泛着古老陈旧之色,边框四角的铁包皮已呈锈色。这把不知产于何地何时的小算盘,是父亲解放初期参加革命工作,在供销合作社从事财务会计的见证,它见证了父亲起伏多变的命运,更见证了岁月的沧桑,时代的变化。
1951年7月,20出头的父亲在参加县里统一组织的土地改革运动后,被分配到泾河的发源地——宁夏泾源县泾河源乡供销合作社从事农副产品收购工作。为人踏实、工作认真的父亲常常超额完成收购任务,深得人们的好评和上级的赏识,很快被抽调到县联社工作,不久又被派到平凉专区培训学习会计业务。那时,偏僻闭塞、文化落后的山区小县干部稀少、人才奇缺。小学毕业,受过三个月短期培训的年轻的父亲毅然承担起了县供销合作社财务会计的重任,后又担任财务股长。建国初期,恢复发展经济、保障供销,供销合作社与每个人的关系是那样的密切,在当时普通百姓眼里,能代表政府形象的部门,一是公安局,二是供销合作社。人们的衣食等生活用品靠供销合作社这个唯一的渠道提供着,负责全县日用消费品、生产、生活资料供应供给的企业经营核算的财务会计显得尤为重要。
50年代末,供销合作社与商业局合并,父亲又成为合并后的商业局会计,业务更繁忙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小县公干的人们,没有不知道父亲的,这不仅缘于父亲为人谦虚、诚实,更缘于父亲业务精通,能写会算,在那时小县人的眼中,父亲俨然是一个知识分子。当时人们还知道,小县工作的人中,只有很少几个能双手打算盘的人,父亲就是一个。我至今珍藏着父亲当年用过的那把小算盘,比前些年银行使用的那种小算盘还要精致小巧,父亲灵巧的手指在那个小算盘上精打细算了近10年,为小县的流通繁荣、市场活跃、供给保障贡献了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
正当年轻有为的父亲意气奋发的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的时候,厄运悄然降临,在来势凶猛的“双反”运动中,父亲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开除公职,接受贫下中农监督改造。在我小时候朦胧的记忆里,父亲在劳动之余,用粗糙的大手、用那把小算盘算着工分,用一支老式灰色钢笔记写着出工情况、为积极分子写着思想汇报。我上小学三四年级时,学制缩短,小学没有了珠算课,父亲就在劳动收工之余,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用那双粗大的双手拨拉着那把小算盘,为我念叨着珠算口诀。父亲说,算盘用处可大了,当学生的不会打算盘怎么行。父亲硬是用那把小算盘教会了我珠算加减法运算。
1979年,父亲得以平反,恢复公职,在县农机修造厂担任会计,闲置了近20年的小算盘终于又迎来了用场。父亲把那把落满灰尘的小算盘擦抹得泛着幽亮,带上它走出小村,在县城上班去了。在父亲看来,那把小算盘其实就是农人手里的铁锹、镰刀,一件做农活的工具。年过半百的父亲在新的岗位上,表现出的工作热情和精力丝毫不比年轻人差,把国营企业的总会计工作做得上下左右莫不满意。尽管后来有了电子计算器,但父亲仍然钟情于那把小算盘,常带在身边,与大算盘、计算器交替使用。小算盘被父亲重新使用得露出了光泽。
父亲退休后,那把小算盘又随父亲回到了老家,挂在父亲炕头的墙壁上,父亲偶尔用它算算工资和家庭开支。后来,父亲把那个小算盘连同他用了多年的一支钢笔郑重地交给我,虽然没说什么多余的话,我却感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这分明是父亲让我从他们那一代人手里继承一种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奉献的精神,一种艰苦朴素的传统。
如今,父亲已去世5年了,每当我看见那把小算盘,赌物思人,父亲伏案工作拨打算盘的身姿似乎又浮现在我眼前。父亲虽然走了,却把老一代供销合作社人敬业奉献、忘我工作的精神留给了我,使刚刚到供销合作社系统工作的我,倍受鼓舞。那把小算盘,今天虽已派不上用场,但老一代供销合作人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精神,艰苦朴素的传统永远都没有过时,永远都值得发扬光大。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