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6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T20峰会:茶产业的助推器

本报记者 炼 晨

  日前,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中国茶叶学会共同组织的首届“中国茶叶T20峰会”在北京举行。商务部、农业部、质检总局等政府部门代表、行业权威专家和全国20家著名茶叶企业负责人参加了峰会。无论从参会人员涉及层面还是拟定议题的深度来看,T20峰会对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次峰会恰逢中国茶叶经济蓬勃发展、出口内销强劲增加、茶文化正在复兴、饮茶风尚日益浓厚之际,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茶叶行业亟需强化内部协调与合作。“中国茶叶T20峰会”由此应运而生,旨在研究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由专家对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权威解决对策,为政府相关部门解决茶产业瓶颈问题出谋划策,共同推动茶产业发展。那么,本次峰会对茶产业的未来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解读T20峰会共识

  关于T20峰会的由来,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秘书长蔡军告诉记者,“T20中的‘T’是英文茶的首字母,‘20’代表20家主流茶企。值得一提的是,参会的20家茶企是分别来自各个省份且在本省具有代表性的茶企。蔡军说,我国茶行业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了不少问题,有许多发展瓶颈也必须解决。作为我国首个沟通政府职能部门、主流企业、科研机构和主流社团的峰会,“T20峰会”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回应和支持。

  前不久,农药残留问题引发人们的关注。T20峰会一致认为,中国茶叶质量整体是安全的,与会企业纷纷表示,国际上不停地对农药残留标准进行调整,加大了茶叶的经营风险。所以,我们要提高农药科学改革,这还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消除茶叶质量安全隐患。

  我国茶叶面积已是世界第一,但由于盲目扩大茶园面积,导致“卖茶难”的现象,也成为茶产业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我国作为世界茶叶生产的“超级大国”,切不可盲目扩大面积,一定要在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上多下工夫。与会专家表示,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应该适度控制茶园面积,通过提高良种比例,建设标准化茶园,采用先进栽培技术、加工技术和提高深加工比例来有效提升单位面积的产量与经济效益。 

  企业、专家看T20

  T20峰会被定义为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的常态性会议,并根据茶产业发展需要灵活举办相关活动。那么,参加本次会议的茶企负责人怎样看待T20峰会?

  安溪八马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荣溪表示,首先,这种茶企与政府、专家的直接交流的形式非常好,茶产业作为特色产业与金融和地产行业有着很大的区别,整个生产链条中,一头连着顾客,一头连着茶农,而中间承载了千年的茶文化。我国有3000万人因茶而生,茶产业作为民生产业,政府应当介入,并给予支持。在会上他提出了两个建议:第一,“全民科普,任重道远”。我们应当大力宣传茶文化,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人不懂茶,甚至有些人还认为采茶就像割韭菜一样,不懂茶又何来爱茶呢?第二,“茶叶也是时尚的”。在飞机上有咖啡也有茶,但不知道有没有观察过,很少人去要茶。咖啡、可乐并不是时尚,应该说,茶是时尚的。

  安徽茶业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公新说:这次会议上,行政主管部门参加了会议,为茶企指明了发展方向,也让茶企在第一时间了解了国家在农业方面的政策。其次,专家出席了本次T20峰会,很多专家老师都是第一次见面,带来很多的行业信息。他期望T20做出更大的成绩。

  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郑国建告诉记者:“参加T20峰会我的收获很大。首先,我发现茶业企业对茶叶的质量很重视,让大家认识到了产品是企业的胜利,这一点让我很高兴。同时,这次的交流会上,我了解了很多茶企。其次,这次参加峰会的有政府领导,有商务部、农业部、质检总局等政府部门主管负责人,这说明他们对茶叶的安全问题也很重视,这些让我看到了茶叶未来的道路一定是光明的。”

  T20未来的目标

  峰会结束的第三天,百度词条上便出现了对“茶产业T20峰会”的解释。由此看出,本次茶产业峰会影响范围之广以及意义深远。那么,T20下一步将做些什么?有哪些计划?

  蔡军告诉记者,T20目前正在规划五个目标:

  首先农药残留是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我们要科学的面对,国际上的标准非常苛刻,属于技术壁垒,也有他们企业自身的利益在内。制定的标准要通过各种实验和科学数据作为依据,达到正确引导。我们要组织权威专家,运用大量数据和科学的方式来阐述农药残留标准的科学性。

  第二,扩大茶叶出口首先要解决传统茶品质感官检测标准,适应产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将通过专家给于科学指导,制定感官检测标准、统一检测目光,为企业生产提供依据。

  第三,组织精英企业,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利用国外的先进经验和营销模式来推动我国的产业发展,特别是与英国、日本茶企。

  第四,提升中国茶企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我们要通过媒体对T20企业进行一体式的宣传报道,达到扶优、扶强,培育中国区域性品牌和国际著名茶企的目的。

  第五,中国茶企要在国际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通过科技创新达到转型升级。我们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产品的经济动力。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