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6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紫砂壶艺术中的龙图腾

本报记者 毛欢喜

  吕俊杰的紫气东来壶。

  在紫砂壶艺术创作中,龙是常见的题材,日前在北京银河空间美术馆举办的精品紫砂壶展上,国家级壶艺大师吕俊杰的作品“紫气东来”让人真正领略到紫砂壶中的龙图腾艺术。

  吕俊杰1966年生于紫砂艺术世家,他16岁开始专心研习紫砂艺术,师从父亲吕尧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3年赴新加坡南洋艺术学校深造,接受系统的美学理论教育。归国后,就职于江苏省人文环境艺术研究院陶瓷研究所,并创立醉陶居艺术工作室。现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

  2000年后,吕俊杰着手创作龙系列的紫砂壶作品。第一件便是“紫气东来”,其后陆续有“椒图”、“螭吻”、“霸下”等作品产生。关于紫气东来的典故,汉朝刘向在《列仙传》中写道:“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紫气东来,意为紫气自东而来,喻祥瑞。吕俊杰以独特的视角,结合美丽的民间传说,配合独树一帜的制作手法,使作品散发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紫气东来》这件作品,轮廓周正,比例恰当,线条挺括,造型既稳重又挺秀。采取天然泥色,呈墨紫,光华暗显,似有烁烁之光。壶身圆弧润泽,线面渡接自然,壶嘴顺壶身弧度而出,与壶盖、壶把相协调呼应,不落做作之痕,不着雕琢之迹。壶体采用绞泥作为装饰,模拟出云海翻腾、涌动变幻的动态,气势恢宏,意韵悠长,且线条清晰、色泽鲜艳,具有强烈的动感美、气度美及艺术美。作品的精彩之处、点睛之笔是壶钮,只见壶盖上盘踞一头面目倨傲、蓄势待发的瑞兽,腰微弓,足后蹬,乱石中,山岗上,顿感强风阵阵,草木皆惊,逼真形态,跃然眼前。细观紫气东来壶,可以让人体味紫砂壶中的龙图腾艺术。

  《天禄识余·龙种》中言:“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一曰贔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跌是也;二曰螭吻,形似曾,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级星也;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似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

  吕俊杰说,“紫气东来”取意于龙之三子蒲牢,壶之造型由寺庙里的钟体演绎而得。蒲牢原本是水边极怕鲸鱼的龙,每逢遇到鲸鱼来袭,总能发出让人振聋发聩的声音,世人遂将此意援引,把其刻于钟上以求远鸣。“创作当时,是我自南洋艺术学校回来后的第七年,这七年间我不断进行着仿古与创新的自我博弈与辩论,希望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种艺术语言。这种沉淀与压抑,使得我在有了创作龙系列作品念想的第一时间,就激动不已。也是因了这辗转反侧的摸索,我一下就对蒲牢产生了好感,仿佛能听到潜龙腾渊的水声,一种与有共焉的心理油然而生。”

  紫气东来壶自草图画成至成品出现,一气呵成。吕俊杰说,“紫气东来”对我来说是一件充满激情的作品。观其造型,不仿古人,但以钟体为原型,富有古意,呼应传统。壶钮所塑蒲牢孔武有力,蓄势待发,仰天长啸,从气势到细节无一不透露出当年的豪情。此外,以五彩绞泥在壶身中部表现出抽象画的意味,在朦胧之中,传递一种情思。这种将绞泥与抽象画或装饰画结合起来的技法,算得上是自己的小小突破。吕俊杰说,龙系列作品的最初创意来源于对《山海经》故事的最初接触。《山海经》中关于龙的记载很多,认为龙是一种“三停九似”的神兽,即身体可以分成等长的三份,长得似九种动物。如其中一则“鲧禹治水” 的故事,说治水的大禹便是龙的化身,充满想象力。对这些故事的理解成为后来创作龙系列作品的主要创意来源。

  除紫气东来壶外,紫砂壶椒图壶为龙之九子,取得是含蓄内敛之力;紫砂壶螭吻壶是龙之二子,取的是高瞻远瞩之情;紫砂壶霸下壶为龙之长子,取的是隐忍负重之意。吕俊杰说:“龙系列作品至今仍为我所极爱,它们是我走向原创至上道路的重要一步。”日前,吕俊杰的龙系列作品在市场很受关注,这件紫砂壶“紫气东来”市场上的售价更高达100万元。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