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绿色聚宝盆”之称的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通镇梓潼庙村,连片的蔬菜大棚,一眼望不到头。在绿康果蔬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正在整理大棚内作物的合作社理事长刘燕说:“这是以色列番茄,亩产可达2万公斤。”该合作社从2010年底成立以来,利用大棚种植日本南瓜、台湾洋香瓜、荷兰七里椒等作物,年产蔬果150万公斤,销售额达268万元,带动农户130多户,户平均增收达8000元。“这一切,都要感谢区供销社,是他们引领我们这些深山沟里的农民科学种田,走上致富路。”说起果蔬专业合作社一年多的成长史,刘燕脸上写满感激之情。
截至4月底,南充市社系统发扬自身优势,采取多种形式领办了1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领跑者。
培养优秀带头人让合作社“动”起来
南充市社从该市实际出发,以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深入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契机,把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服务“三农”、助农增收的重点,以宣传工作开路,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传播合作理念,吸引更多的农民关心、加入、办好农民合作社。
按照有一个好的经营理念,培养一个好带头人,抓好一个龙头带动企业的“三个一”总体思路,南充市社组织举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班,请西南农业大学和市农科院的专家、教授讲授专业知识、行业规范、市场预测、操作技巧等;组织合作社理事长到成都、彭州、汶川等地学习取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使其开阔视野,学习外地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全市各地供销合作社业务发展科(股)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建立日常工作联系制度和工作通报制度,帮助其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一开始就在一个好带头人的带领下,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唱好服务“三字经”让合作社“活”起来
酱瓜、胭脂萝卜、蚕桑和獭兔是南充市仪陇县张公镇的支柱产业。“以前我们的产业是农家‘散打’,农民自己爱种什么、种多少都是他们说了算,形不成规模。”张公镇镇长漆亚军说,2010年,在县供销合作社的领办下,张公镇开始试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百胜蔬菜合作社就是最成功的范例之一,其种植面积已达500多亩,酱瓜不仅畅销全国,还出口到了国外。
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市供销合作社走基层、到田间,唱响引领“三字经”。一是“真”,真情为农。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快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建设作为全市“十大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和各部门的支持下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二是“领”,引领发展。全市各地供销合作社开设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题网页,牵线搭桥,召开各种大型洽谈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项目、跑项目,为其找销路,使合作社的产品能够打开市场卖出去,并卖个好价钱。三是“优”,优质服务。积极与工商、农业、农技、商务等部门沟通协调,为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路绿灯”,免费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代码证等,不定期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布市场信息、生产技术,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科学生产。
向中国农大“借脑”让合作社“强”起来
4月14日,营山县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签署科技与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协议内容提到,中国农大要帮助培养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并指导帮助营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并为其农产品品牌创建给予申报指导。营山县农业示范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大提供教学实施基地、科研基地、学生实习基地。这是营山县政府和南充市供销合作社联手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次“借脑行动”。
阆中盛达经贸公司是阆中供销合作社直属的全资公司,它充分利用自己在资金、流通网络、规模、品牌和销售等方面的优势,领办了3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龙头企业”。它还组织了农化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病虫害防治、植保和嫁接蔬菜等技术服务。通过嫁接的黄瓜、茄子、丝瓜等蔬菜不仅生长周期长,产量也更高,在沙溪街道办金鼓村明刚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大棚一季黄瓜的纯利润就达3万元以上。据统计,阆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年销售额达2.48亿元,带动农民8.6万户,人均增收1260元。
南充市供销合作社以直属企业鸿运来连锁超市为平台,抓好农产品产销对接,形成了“供销合作社+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了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问题。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南充的红土地上,一批享誉省内外的“柑桔大王”、“蔬菜大王”、“养蜂状元”等能人脱颖而出,带动了全市粮食、物流和竹编等手工艺产品等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之一,供销合作社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路子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