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要避免大起大落、热情忽高忽低。那样的话,既会伤害产业,又会伤害茶农的积极性,普洱茶的产业历程可见一斑。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政府花了很多精力,投入很大资金来发展茶产业,让当地茶企致富、茶农致富,使产业走出低谷,得到复苏,创2011年茶叶产值36.4亿历史新高。日前,记者就普洱市究竟在茶产业这条路上作了哪些探索,怎样科学发展普洱茶产业等,采访了云南省普洱市副市长盛军。
记者:普洱市茶产业是怎样走出低谷的,突破口在哪里?
盛军:在2008年普洱茶产业低迷时,就普洱茶产业如何发展,我们市委市政府专门开了个务虚会,时间长达3天。就普洱茶下一步怎么走达成了共识,就是应该走科技创新之路。
为什么要提出科技创新呢?当时考虑:我们云南这样大的茶叶面积,这样大的茶叶产量,处在茶叶初加工阶段,如果不提高附加值,没有利润,企业就不愿意介入。没有企业介入,就不能实现标准化、工业化、科学化的发展。所以,普洱市就非常巧妙地运用科技创新这根杠杆来撬动普洱茶产业。当年政府就拿出数百万元来搞科技创新,引导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
记者:具体措施有哪些呢?
盛军:茶流传这么多年,除了文化和口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功效。在宣传茶的功效上,普洱茶为其他茶作了一个示范。云南省政府拿出6000多万,普洱市政府拿出1000多万,来做普洱茶的功效的研究,做茶产业的整合和引导。有了研究成果,及时开新闻发布会,用数据说话,科学地引导和进行科学的宣传,让大家理解放心。同时也针对产业存在的潜在危机,进行科学攻关。采取科学措施,预防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比如针对农残,当时普洱市政府认为茶叶发展的最大瓶颈有几个,其中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也是一个消费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于是,在2009年出台政策,市委书记、市长和各县委书记、县长签订协议,来改造生态茶园,在茶园里种树种草种花。
记者:为什么要在茶园里种树种花草,其意义何在?
盛军:我们知道,只要是单一的树种,一定要长虫,这是生物规律。改造后的茶园,有了生物多样性,相匹相配,有虫子就会有蜻蜓,也就会有蜘蛛有鸟,形成一个生物链。通过这样的生态链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不上农药化肥的问题。
2009年开始,我们搞数字茶山,运用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在茶园里在生产车间里安置了监控镜头,让种植采摘生产能够透明,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追溯。政府做的这些事,都是有利于茶产业发展的事。今年又出台政策,总结经验,深化生物茶园改造,要再改造90万亩。又和县委书记、县长签订了合同,必须完成任务,不完成者,对分管茶叶的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就地免职,力度非常大,表明了一种决心,要把茶叶生产科学化。现在所提到的农残,不管是不是技术壁垒,你会看到普洱市这种做法看得比较远,要从根儿上解决问题。其实,茶叶是可以不上农药的,我们是用生物的方法治疗生物。而农残是用化学的方法治疗生物,这是不长远的。
记者:生物链茶园的经济价值又怎样?
盛军:过去茶园密度太大,茶树营养不良,为了补充养分就施化肥。但化肥催生的茶叶长得快,品质口感差,所以卖不上价格。现在我们把茶园中的茶树砍掉一半,有的砍掉70%-80%,栽上多物种苗木,不要产量而要质量品质。经过这番改造,茶青的品质提高了,茶青由原来的二三十元一斤提高到二三百元一斤,茶农增收了。起初农民舍不得砍茶树,政府对其实行补贴,3年下来补了五六千万,见到了成效,产量小了但价值提高,这也是实现茶产业两个转变的依据。
记者:您能解释一下两个转变吗?对茶产业有何帮助?
盛军:茶产业的两个转变:即由重视茶叶产量向重视茶叶质量转变,由重视产品和产值向重视价格和价值转变。多样性生态茶园的改造,让它恢复到自然状态,就是要提高它的生态指数,质量的提升。我们做规划或说业绩,总是说产量多少,开发了多少产品,却不说这些产品究竟卖了多少钱。很多情况是卖不出去或就是农产品打工的钱,没体现它真正的价值。中国不缺茶的产量,而缺茶的价值。针对这些转变,普洱市、云南省做了许多工作和探索。云南茶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创新,创新是为了市场,不是刻意创新。
为了鼓励满足市场需求来创新,政府从财政上拿出资金,出台政策,让企业去闯市场。我们的政策出台后,企业落实得非常好。近4年我们茶叶面积没有增加,最低谷时,2008年茶叶产值不到10亿元,2011年恢复到36.4亿元,2007年普洱茶炒得最高时是34亿元。为什么比那时还高,就是靠科技靠创新。“十二五”末我们的规划是:在茶叶面积不增的情况下,茶产业产值达200亿元,其中工业化生产茶达到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