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犹如一幅人物版清明上河图,各式人物的速写剪影组成了一整幅时代画卷。老舍先生大胆舍弃了起承转合的完整故事,采用了横断面的结构方式,以人带戏,以茶馆为舞台,演出了一出出人生大戏。
说来惭愧,在北京待了十年有余,也捧场过很多话剧,可是偏偏从未看过人艺经典剧目——《茶馆》。恰逢人艺成立60周年,茶馆作为经典剧目再次复排演出。机不可失,这一次,我终于走进了《茶馆》。
《茶馆》开幕第一场可谓是先声夺人,在一段数来宝之后,大幕拉开,嘈杂之声扑面而来。只见茶馆里座无虚席,下棋的下棋,喝茶的喝茶,说话之声不绝于耳,间有跑堂小二手托茶盅呼啸而过,一瞬间便让观众如临其境,仿佛正身处那一百多年前的茶馆。
第一场里人物出场最多,却始终多而不乱,情节有张有弛,也是戏味最足的一场。各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从京城富商到贩夫走卒,个个都有鲜明特色。除了茶馆老板王利发贯穿全场,最突出的便是这几个人物——爱打抱不平的旗人常四爷、胆小怕事的老好人松二爷、常年赊账的神棍唐铁嘴、贩卖人口的缺德生意人刘麻子、一心想办实业救国的商人秦五爷,还有阴阳怪气的跋扈庞太监。
这些人物你来我往,每个人只是一小段儿戏份,可就是那仅仅的几句台词、数个动作,已经塑造出一个个活生生鲜灵灵的人物。老舍先生鲜活生动的语言艺术在这里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全出戏共出场近70个人物,光第一幕便有20来个,身份各有不同,但人人说的话都恰如其分,绝不雷同,也毫不脸谱化。人物的性格在个性化的语言中表露无遗。
这时的茶馆虽然人来人往,看似热闹,但是发生的各种事情——穷人卖儿卖女谋活口,太监却要娶老婆;一句“大清国要亡”的口头气话,旗人常四爷便被衙门密探逮了去;还有各种流民乞讨过活——种种迹象都预示着世道的不公,也为之后茶馆每况愈下的场景作了铺垫。
第二幕戏已经到了民国时期。这幕戏我曾经在高中课本上学过,记忆里已然模糊的文字,这一刻化作舞台上立体的布景、生动的人物,感觉格外奇妙。这时的茶馆不再如第一幕戏里那样热闹气派,门前悬挂的各国国旗也昭示着当世的乱象。而其间兵痞的破坏、特务的敲诈,也让掌柜王利发疲于应对。
其实,这一方小小的茶馆就反映着当时的整个中国,它的每况愈下正在于总体大环境的没落。从大清到军阀混战再到解放前,王利发越来越老,背越来越驼,茶馆也越来越破。他改良了一辈子茶馆,却争不过乱世的破坏。当国将不国,小家也难独善其身,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里显得微不足道,渺小不已。
最后一幕里,茶馆濒临绝境的王掌柜与工厂被封最终破产的实业家秦五爷、以卖菜为生朝不保夕的常四爷再次聚首,三个落魄的老头细数各自的不公境遇。常四爷一句“我是爱国,可是谁来爱我啊!”的呼喊道尽乱世里小人物的不尽辛酸。最后,三人为自己生祭,撒出片片纸钱,白色纸钱飘落在舞台上,无限凄凉。
《茶馆》犹如一幅人物版清明上河图,各式人物的速写剪影组成了一整幅时代画卷。老舍先生大胆舍弃了起承转合的完整故事,采用了横断面的结构方式,以人带戏,以茶馆为舞台,演出了一出出人生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