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是必须有问题?还是一定就有问题?
5月25日,商务部公布的消息显示,在清理整顿大型零售商向供应商违规收费联合检查工作纳入清理整顿范围的76家企业中,60家企业自查发现问题,涉及金额1.04亿元。
一个月后的6月2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谈到大型零售商向供应商违规收费的清理工作时表示,到6月20日,有71家企业主动报告存在的一些问题。
两组数据,耐人寻味。
有没有“好蛋”?
更耐人寻味的是,截至目前,纳入清理整顿范围的76家企业中,仍有5家仍“不思悔改”,认为自己没有问题。
在5月25日由商务部、发改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联合召开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曾强调,仍然有部分地区和企业存在认识不到位、工作进展不平衡的问题。他甚至称,零售企业违规收费是普遍现象,只是程度不同。
这意味着,没有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月里,11家企业就是从没有问题到主动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而涉及金额也较之前增加了7300万元。
记者了解到,自查阶段结束后,大型零售商的复查工作也已结束,地方正在进行联合大检查。
沈丹阳介绍,截至6月20日,有71家企业主动报告存在一些问题,涉及金额1.77亿元;其中33家存在收取使用促销服务费不规范的问题,涉及金额大概1.25亿元;44家存在违规收费的问题,金额约5200万元;还有55家存在没有明码标价的问题。
据悉,针对发现的问题,相关零售商正在采取措施纠正,已经退还或者下一步要退还的违规收费金额有6100多万元。
莫非,零售商真的全都是坏蛋?
显然,“好蛋”也是存在的。记者得知,尽管在自查中上报了“收取配送费”的问题,在纳入清理整顿范围的企业中,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是北京区域惟一没有遭供应商举报或投诉的零售商。而配送费,也在随后的检查中被认为是允许收取的一项费用。
这或许缘于其通过费用收取比例较很多同行低出一大截。超市发总裁李燕川告诉记者,后台费用只占其利润构成的一个多点。
究竟哪些费用可以收?
此次清理整顿行动让零售商人人自危。但事实上,政府并非完全禁止零售商收取费用。
早在3月30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就组织过一次大型零售商座谈会,出席这次座谈会的有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副司长耿洪洲、国家发改委价监局副局长董志明、工商总局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副巡视员韦犁等相关部委负责人及华润万家、大润发、沃尔玛、家乐福、物美、家家悦、步步高、人人乐等 22 家零售商。
在这次座谈会上,商务部就费用收取的几个问题给出了较为详细的指导意见。其中,配送费、促销服务费等可以收取,只有信息费被明确不可收取。
在配送费的收取上,商务部指出,企业没有提供配送服务而强制收取配送费的要禁止,确实提供配送服务且供应商自愿选择的可以单独签署物流配送合同。而关于促销服务费,则须在交易场所公示服务项目、标准及规格、上限价格,并获当地物价管理部门认可,且要保留合同及服务记录。
同时,对于备受诟病的“无条件返利”,明确指出不可以先保底收费,但制定目标利润可以。另外,这次座谈上会还提出零售商收取费用要保证收支平衡,不过不涉及成本问题,而是针对收费项目和提供的服务要对等。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还在这次会上向零售商公布了“零售商向供应商收费明码标价推荐表”(见下表),并表示已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检司有关领导讨论,明码标价示范表属行业自律,是合法行为。
而国家发改委给出的意见是,收费项目要明确公示,没有公示出来的被视为违规收费,收取与公示金额不相符的也属违规收费。同时,任何收费必须提供服务,不能存在只收费不服务或少服务。没有服务记录也属违法、违规收费。
不敢直言的零售商?
6月1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再次组织召开了大型零售商清理整顿工作座谈会,姜增伟副部长当着76家零售商的负责人明确表态,政府鼓励零售商发展,也允许合理合规的费用收取。但绝对杜绝通过乱收费来获取利润。要做到市场透明,明码标价。
作为清理整顿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的召集人,姜增伟的这番表态再一次表明了对零售商合理合规收费的认可。
但据记者了解,在本可借此次让政府部门倾听行业真实声音的会议上,除了表达对清理整顿行动的配合、支持外,没有一家零售商敢于争取自身权益,倾诉零售行业面临的困难及在收费问题上的不同建议。
“面对政府,零售商永远是弱势群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型零售企业负责人称:“谁叫谁先死!”但他也坦承,零售商自己也心虚。因为,没有谁敢保证自己绝对没有问题的,或许收费上没有,但其他方面也一定就没有吗?
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零售商不敢直言心声的最大顾虑。
但商务部一位官员告诉记者,零售商不要有太多顾虑,要敢于反映问题,争取自身权益。很多行业一碰到困难就会频繁找各大部委诉苦,但零售业非常少。为行业和企业争取利益并没有什么不对,“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但如果企业不反映,或者不经常反映,政府部门也不一定就全部清楚行业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不清楚可能就会有疏乎,行业和企业可能就得不到更大的扶持,甚至还有可能被误解。
更着急的是供应商?
此番由政府深度参与其中的从年初开始的零供新一轮博弈,似乎没有赢家。与零售商焦灼的等待清理整顿行动的心情相比,供应商的心情更复杂。
北京供应商联盟代表姚文华称,一方面,供应商希望这次行动能极大减轻负担,让零售商减少收费。
但另一方面,感觉这次行动反而为零售商收取通道费用正了名,“以前是偷偷地收,现在一整顿,可以公开合法收取了。从这个角度上说,清理整顿行动又失败了。”
而且,有些允许收取的费用也是存在漏洞的。
北京的一家方便面供应商告诉记者,以配送费来说,一些零售商收取的是3.5%,不仅如此,有时候配送100箱,最终还退回50箱,但配送费不退,一来一回,配送费达7%。
“确实有一些零售商利用配送费来赚取额外利润。”姚文华说,供应商自己配送成本在2.8%~3%左右——但这一数据与零售商的有出入,零售商普遍说,供应商自己配送比零售商统一配送的成本要高得多。
不过,供应商也并不反感收费。“只要是合同内约定的,收一定的服务费是必要的。”北京百花蜂业科技发展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曹振虎说,以前有零售商往往会在合同外收取不少费用,但现在这一现象也有所改善。
姚文华担心的是,一些零售商并没有缩减费用,而是把所有费用以“促销服务费”一项收取,有的总费用还比以前增加了。“促销服务费应该制订一个标准,否则就会是个无底洞。零售商可以在这项费用上随意规定收取金额。”
但是有业内人士指出,各个地方甚至各个零售商的规模、成本以及各方面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政府部门很难制订出一个适应全国各地的行业促销服务费的收取标准。
让供应商更忐忑的还有2012年度合同的签订。由于零售商一直在观望,期待政府在政策和细则上的进一步明晰。大部分零售商尚没有与供应商签订今年的合作协议。
姚文华表示,不签合同对供应商有较大影响,一些零售商虽然不与供应商签合同,但相关的费用仍然照常收取,由于没有合同,零售商也不好就这些费用开出相应的票据。
而供应商需要拿这些票据与厂商核实市场费用,涉及到申请费用及报销等,非常头痛。另外,由于零售商没有开出任何票据,如果不认账,供应商也只能自认倒霉。
其实零售商也不想拖延合同的签订。“我们也希望早点签合同。”李燕川表示,2012年已过大半,超市发也还没有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合作仍大体按上一年度的协议执行,“供应商很着急,我们也同样着急。”
“但零售商只能等待政府部门的下一步举措。”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型零售企业负责人说,或许,清理整顿到了零供双方都期盼结束的时候了。
超市发的“零供经”
没有供应商投诉,在时下的市场环境下,对一家零售商来说简直是个奇迹。
用超市发总裁李燕川的话说,超市发与供应商的关系是用心维护的。在他给公司定的几条“满意”中,让供应商满意赫然在列。
不过他也表示,“并不是说100%的供应商都对我们满意。肯定也有对我们有意见的。”但我们确实把供应商当成朋友,当成合作伙伴。”
2010年超市发推出供应商特约观察员制度,目前这一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在今年二季度特约观察员会议上,超市发又新聘任了5位供应商作为特约观察员。这些观察员可以对公司各个层级及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每季度召开由公司高管和特约观察员共同参与的沟通会,及时解决经营管理、零供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作为超市发多年的供应商,北京百花蜂业科技发展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曹振虎对超市发称许有加,“有的零售企业把供应商当成对手,认为是一种博弈关系,这肯定会出问题。”他说,超市发(包括李燕川总裁在内)是真正把供应商当成客户和朋友。将心比心,供应商肯定也会对其投桃报李。
曹振虎还介绍,超市发每个季度还会与供应商召开经营交流会,会上对上一季节的经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分享业绩好的供应商的经验,找出业绩差的供应商的不足,一起改进,这样收到了双赢的效果。
就连一谈起零供关系就“火大”的北京供应商联盟代表姚文华也承认,如果所有的零售企业都和超市发对供应商一样,就不会有这么多矛盾和冲突,物价也不至于涨这么多。
他的理由是,超市发的相关收费在行业里算是低的。另外,超市发的采购队伍非常干净,从没有出现过向供应商“拿、卡、要”的现象。“这一点非常难得。”他说:“这也表明,零售商完全可以与供应商形成合力,而不是彼此相互提防,相互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