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7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读懂供销社的五年

朱秋斐

  “供销社”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小时候经常能从父辈们口中听到他,但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却越发没有了它的消息,好像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2007年,我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常州市供销合作社,与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单位进行了“亲密接触”。

  记得我第一天去单位报到,当时市行政中心大楼启用已经近一年了,因为不知道供销社具体楼层,我就问门卫,当时门卫惊讶地说:“供销社?现在哪里还有供销社呢,我也不太清楚。”知道这个单位“低调”,但没想到如此“低调”,我心里立马沉了下来,供销社已由当年如日中天的状况变为了现在几乎不为人知的境地,心中不免沮丧。

  我到供销社的这一年,正是单位从全面改制的阵痛中恢复,并开启各项为农服务工作的起始年,我被安排到了业务处室,具体接手为农服务工作。因为供销社没有明确的政府职能,各项工作协调并不顺利,而基层供销社也即将面临着拆并的情况,工作不稳定,工作人员大都意兴阑珊,无心做事,这些都让我觉得很心酸,也感到供销社就像是个被大部队遗弃的伤员,要重新站起来真的很难。

  但是不进则退,没有前车可鉴,那就摸索着走。由于社有经济十分薄弱,领导把重点放在为农服务上,从建办为农服务社、对接专业合作社、扶持基层社的“三社”建设,到开办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班、参与农村放心店建设、金融合作助农等多项举措并行。通过5年的努力,为农服务社达到863家,行政村覆盖率92%以上;专业合作社达117家,其中联合社12家;组织培训58期,共计培训人数5559人次;农村放心店30家,金融合作助农2850万元等等,这一连串的数字都是从零开始,一路提升,这其中的辛苦只有供销社人自己知道。记得有一次,为了建一家村级为农服务社,我和溧阳市社的同事一起去村委协调,一听“供销社”,村主任“一脸茫然”,之后就爱理不理的,最后基层同事跑了多次,村里被我们的态度感动了,化被动为积极,共同把服务社建了起来,再后来,其他村看到了服务社好的成效反倒主动与我们联系,建设的前期工作也逐步由难入易、由繁入简了。

  5年后的今天,常州市社树立了为农服务的良好形象,争得了外界的认可和好评。我们的为农服务社建设、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工作连续两年被列入了全市的重点工程;2011年,市人大、市政协接连视察调研供销社系统工作,这在单位历史上还是首次。同年,市人大常委会还专题审议了供销社的为农服务社工作。尤其是农户们也对我们的工作积极肯定,这些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动力。5年,我也成为了供销社的一名老兵,从事业务工作至今也让我有幸近距离地看到了供销社的努力和顽强,我也从当初的失落自怜到现在的坦然努力。曾经的供销社扁担两头挑,一手“供”,一手“销”,全面配置生产、生活用品;现在的供销社,大包大揽的“供”和“销”已经淡化,更多的是“合作”。这种“合作”是指导、服务和协助农民间的合作,农民与政府、企业等外界的合作。面对单位新来的同事,我也尽力帮助他们快些进入角色,认识这个重新站起来的供销社。

  前些日子,看了很多台湾农会的介绍,心生鼓舞、热血沸腾,同样为合作经济组织,台湾就建的风生水起,羡慕更振奋。我明白了,如果供销社人自己不振作起来,又怎么能期望获得新的成功呢。现在单位里的同事们都很努力地工作着,新鲜的血液也在不断地充实进来,这是一个有活力的团体。无论供销社能否再重振雄风,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让它在现在的舞台上多“美”一把,多“亮”一下。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供销合作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