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7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普惠金融的“新疆样本”
新疆农村信用社全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本报首席记者 蔡 靓 通讯员 郭 芳

  开 栏 语:

  近日,中国银监会对外公布了《关于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阳光信贷工程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实施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三大工程”指导意见)。

  “三大工程”指导意见的出台,旨在推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大力开展产品和服务方式的探索创新,在更高层面上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金融对“三农”发展的支持作用。

  从本期开始,本报将在头版推出《新产品·心服务——聚焦农村金融“三大工程”系列报道》,深入农村金融一线,挖掘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典型案例,展示农村金融机构提升服务水平的经验。

  7月3日下午4点,在乌鲁木齐市解放南路玉石城做生意的维吾尔族小伙子玉素甫江匆匆忙忙地走出玉石城,他很快赶到了乌鲁木齐市农村信用联社解放南路信用社营业大厅,给远在和田的供货商打货款。

  “有一款玉镯缺货,客户明天就要带去国外。刚才用‘玉卡’把钱转给供货商,今天下午就能发货了。”扬了扬手中新疆农村信用社发放的那张黑色“玉卡”,玉素甫江说。

  除了汇款、取款方便,最让他感到便利的是解放南路信用社的维汉双语服务,“我不太会说汉语,这里专门设有维语服务,感觉很亲切,服务态度也特别好。我们从南疆来乌鲁木齐做生意的人都认准了这里,有时候大厅人多,需要排长队等候也不去别的银行。”

  虽然并不了解什么是“普惠金融”,但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却使玉素甫江实实在在地受益。

  三个星期前,银监会在福建召开了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科学发展现场会,全面启动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和“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大工程。现场会后,新疆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迅速召开视频会议,对“三大工程”的启动实施进行动员和部署。

  事实上,早在“三大工程”全面启动之前,新疆农村信用社就一直在积极探索并实施“便民、利民、惠民”的普惠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扩大服务广度

  “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阳光信贷工程、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不但对新疆农村信用社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是我们推动普惠金融服务的一大机遇。”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任阿不都看来,“三大工程”的最终目标是让农牧民和中小企业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实现“便民、利民、惠民”。

  而这也正是新疆农村信用社多年来的发展目标和改革动力。

  以乌鲁木齐市农村信用社为例。“立足于乌鲁木齐市的实际情况,近几年我们在城区新增了不少网点,为社区居民和周边商户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例如,我们根据解放南路信用社周边少数民族同胞比较集中的实际情况,将该社打造成了维汉双语服务精品网点。”乌鲁木齐市农村信用联社监事长赵慧萍介绍说。

  7月3日下午的乌鲁木齐市农村信用联社解放南路信用社营业大厅里,四排共24个椅子坐得满满当当,都是等待办理业务的少数民族客户。如玉素甫江所说,他们都“认准了”这里。

  不仅大力推动金融服务向社区延伸,新疆农村信用社还倾力提高农村地区的网点覆盖率和服务便利度。

  在2010年消除189个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基础上,2011年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联社根据国家银监会将流动服务站点逐步转为固定网点的要求,快速行动、周密部署,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在700多个乡镇布放了ATM机具。到2011年末,54个流动网点转为固定网点,完成任务的100%,得到监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同时,新疆农村信用社还逐步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今年,新疆农信社开展了“信用工程建设年”活动,以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为主要载体,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信息管理体制,完善农村信用评定体系,落实对信用户的信贷优惠政策,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守信受益、失信吃亏”的良好信用环境,让守信用的农民和守信用的地方先富起来,为农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农村繁荣稳定提供有力的制度和机制保障。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联社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5月末,全区农村信用社共评定“信用户”152万户,较年初增加29万户,占比60%;评定“信用村”4476个,较年初增加1050个,占比46%;评定“信用乡镇”268个,较年初增加95个,占比24%,全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和服务便利度的提高,使广大农牧民享受到了安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扩大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广度;而通过积极创新“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新疆农村信用社延伸了金融服务的深度,全面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创新金融:延伸服务深度

  “自从当年那次‘意外’的贷款后,我就成了昌吉市农村信用联社六工信用社的常客,今年又通过妇女创业贷款从信用社贷了45万元,主要用于购买饲料。”新疆昌吉市金芦花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会英回忆起2003年第一次从农信社贷款的情形,唏嘘不已。

  当时,养殖户李会英的家禽养殖场正经历一段困难的时期:禽流感肆虐,长成的鸡上不了市,周转资金不灵,饲料厂不给赊账。她有两个可能的选择:一是把鸡贱卖给鸡贩子,“那时一只鸡成本30元左右,卖给鸡贩子一只才四五块钱”;二是贷款买饲料,熬过“寒冬”再让鸡上市。

  李会英最终选择了后者,“当时鸡已经两天没饲料吃了,我特别着急,找到一些大银行,都说没有抵押不给贷款。农信社的同志听我介绍了情况后,下午立刻到鸡场调查防疫等情况,贷款两天就下来了,安全度过了危难时刻。”

  如今,身为合作社理事长的李会英更加庆幸当时的选择。

  凭借自身的不断努力、对市场的准确判断和农信社的贷款支持,李会英的养殖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但发起成立了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还注册了“田园彩凤”商标,在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设立了专销点。

  昌吉市农村信用联社主任莫春霖介绍说:“养殖业作为昌吉市一大支柱产业,现在已经颇具规模。通过妇女贴息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信贷产品,昌吉市农村信用社对本地养殖业给予了极大的信贷支持。”

  而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众多的呼图壁县,当地农信社创新推出了“三社手拉手”工程,信用社联手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重点培育了一批有前景、讲诚信的合作社。

  “呼图壁县是农业县,有各类专业合作社295个,我们很看好这个市场,通过‘三社手拉手’工程,不但控制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还帮助了4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上发展壮大之路。”呼图壁县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刘怀强说。

  对此,呼图壁县兴亥养猪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匡玉林深有感触。

  “现在我们兴亥猪场一共有15栋猪舍,每栋猪舍存栏六七百头猪,自己的资金周转不开,猪吃的饲料都是用从信用社通过‘三社手拉手’贷款买的。”匡玉林说。

  昌吉市、呼图壁县农村信用社的创新作为,可以映射至全区各地。

  “作为支农主力军,新疆农信社坚定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妥善处理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战略,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村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支持,积极支持我区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支柱产业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不断创新,以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服务于当地农牧民和中小企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任阿不都说。

  截止到今年5月末,新疆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余额620亿元,较年初增加225.70亿元,增幅为75%,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了更便捷、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全区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09.94亿元,同比增加49.98亿元,增幅为19.23%,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7月4日下午,乌鲁木齐的玉素甫江又往他的“玉卡”里存入了一笔卖玉的收入;昌吉的李会英开始联系市区的大超市,签订“田园彩凤”芦花鸡的供销协议;呼图壁的匡玉林向农信社提交了1000万元的贷款申请,打算为兴亥猪场再建一个原料库房……

  新疆农村信用社的普惠金融服务,正让更多像玉素甫江、李会英、匡玉林一样的百姓梦想照进现实,踏上致富之路,憧憬更加美好的生活。


 

  实力增强  初衷未改

  只用了不到3分钟的时间,乌鲁木齐市南郊甘沟乡前进村的哈萨克族牧民玛里克就在家门口的农村信用社网点存好了1000元钱。

  “甘沟乡在四五年前还有一个储蓄网点,后来搬到永丰乡去了,永丰乡离这20公里,坐车来回花时间不说,人还特别多,经常要排很长的队才能办成,办一次业务来回至少3个小时,非常不方便。现在在家门口办理存取款、贷款就方便多了。”办理完业务的玛里克乐呵呵地说。

  从3小时到3分钟,背后是新疆信合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在新疆,更多的农牧民像玛里克一样享受到了便利的金融服务。

  在近几年的采访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在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做大做强的同时,新疆信合人始终将服务“三农”放在所有业务的第一位,普惠金融的初衷没有改变。

  “新疆第一批农村商业银行正在筹备中,但改制不改向,我们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不会改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社主任阿不都说。

  而普惠金融,不仅是农村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承诺,同样还是他们实现商业价值的秘诀。在践行“普惠金融”、服务“三农”的过程中,新疆农村信用社自身也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早在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联社成立之初,不良资产高达52%,但经过六年来的改革和盘活,新疆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和抗风险能力都显著提高,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资产利润率等指标更是跻身全国前列。

  其实,不只是在新疆,在山东,在江苏,在福建,在四川……记者所行之处,都能看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活跃的身影,奋发的作为。在农户喜悦的笑容里,在养殖户的赞叹中,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始终未改的初衷。

(蔡  靓)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