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阆中市三庙乡罗汉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当天,是该村社区综合服务社成立的大喜日子。一大早,南充市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主任蒲国带领市供销合作社的干部和一大车化肥、农药及日用品从200多公里外的南充市赶往这大山深处远近闻名的“红军村”。
听到崎岖山道上传来的汽车声,村民们一拥而上,走在前面的是70岁的“红军家属”雷文哲。老人迎上前,握着蒲国的手,激动地说:“又见到你们了,真高兴啊。几年来,你们为我们送化肥、送农药、送技术,还帮我们建起了专业合作社。今天,又为我们建起了社区综合服务社,现在称盐、打油、看病拿药都在家门口,这都是托供销合作社的福啊!”
走进深山结“红亲”
罗汉山村位于南充、广元、巴中三市交界处,海拔868米,四周高山环绕,几乎与外界隔绝,是南充市最偏远的山村之一。1933年6月,李先念率红四方面军73师一部,从巴中市渔溪镇出发,进入阆中将部队驻扎在罗汉山上,使之成为当年红军入阆扩红的重要屯兵之地。之后,在此展开了当时著名的“平头寨”战役,至今山上还有当年李先念指挥作战的天然石窟——罗汉洞及红军刻下的“拥护苏维埃政权”、“打倒帝国主义”等石刻标语。红军离开时,当地不少青壮年纷纷参加红军。村里乡亲为纪念红军,将罗汉洞改为“红军洞”。
罗汉山村自然条件恶劣,十年九旱,全村394户人家中贫困户占60%以上,人均纯收入仅1800多元,不少村民家连一件像样的电器也没有。为帮助该村脱贫致富,南充市社请来农技专家,一起跑遍了全村三沟五梁九面坡,实地测土肥、量水渠、规划产业脱贫线路图。在春耕时节,供销合作社总是及时送来农药、化肥;“双抢”时节,帮助山里乡亲抢种抢收。在山里人的眼中,以前的供销合作社又回到了自己的身边。
除了日常的服务,市社还选派了一名富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党员中层干部任村党支部副书记,长年蹲点负责帮扶工作。2011年的腊月二十九,眼看就要过年了,这位蹲点的干部却丝毫没有回家过年的意思。他只是挨家挨户帮助大家置办年货,又一家不漏地代表市社党委给红军遗属拜年,一家一袋糖果点心,300元慰问金。晚上,忙了一天的他和村里的干部一面喝着房东家酿造的“包谷烧”,吃着从山里打来的野兔和村民们送来的米糕,一面商议着开春后的春耕备耕工作。大年三十,在村民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回家过年。一开春,他又张罗着把优质的化肥、农药、种子、薄膜提前送到村里,村民们感动地说:“这样的帮扶干部,我们打心眼里欢迎”。
巧做“红色”文章致富
初夏时节,大山深处的罗汉山村葱笼滴翠,生机盎然。阳光下,村委会办公楼前广场旁一块“欢迎您到红军村观光旅游”的大型宣传专栏格外醒目。上面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当年红四方面军进军阆中,以该村为中心建立南充第一个苏难埃政权的动人情景。宣传专栏旁边是一条由市社投资刚刚修成的直达“红军洞”的石板路。为方便游客吃饭、休息,附近村民还办起了“红军餐馆”和农家乐,卖的全是当年百姓支援前线、慰问红军的特色菜品。这是市供销合作社针对该村土地贫瘠、资源缺乏,创新扶贫思路,巧做“红色”文章,帮助村民致富的缩影。
为给红色观光旅游营造更加舒适、温馨的社会大环境,市社充分发挥其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服务流通渠道点多面广的行业优势,打好扶贫开发的“组合拳”。由市社出资、设计、规划,帮助村民建起了社区综合服务社。综合服务社里有庄稼医院、农资店、医疗卫生站、日用副食品店、农产品再生资源回收站、图书室、幼儿园、留守儿童之家,使该村从此告别了无学校、无医疗机构、无供销服务网点、无文化阵地的历史。为保证庄稼医院和小超市的供货渠道,市社还协调乡上的基层供销合作社将其纳入统一的货物配送网点,使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安全、放心、实惠的物品,享受到优质、便利的服务。
不仅如此,市社还利用当地村民有种植山药、沙参的传统,帮助村民成立了药材专业合作社。以前,由于地势偏僻、信息闭塞,村民们种植的山药大多是自产自销或自己食用,没有形成规模产业。为了将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帮助村民抱团发展,市社通过宣传发动,捐款捐物,指导、制定发展规划,使全村近300户农户加入了药材专业合作社,又请来有关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山药、沙参丰收后,为帮助打开销路,市社与多家农贸市场联系,搭建起直销平台。市社还与阆中“老邻居”、南充供销连锁、“鸿运来”等几家大型超市建立了长期合作的产销关系。此外,市社领导还亲自出面到20多个市级机关推销山药,机关干部则利用星期天到繁华街区摆摊设点叫卖山药,前后不到半月时间就帮助该村销售山药5000多公斤。2011年该村仅药材一项收入达400多万元,村民人均增收600多元。
为了使该村的药材销售“上档升级”,市社除联系“四川木兰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对山药、川明参进行精深加工外,还到工商部门积极为其申办“红军洞川明参”商标。同时,借助阆中成片建立1.2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的良机,从中牵线搭桥,将该村的药材专业合作社纳入示范基地建设之中,使其产量和村民的收入更上一层楼。
市社两年多来已投入帮扶资金30多万元,为“红军家属”和贫困户捐款、捐物达3万多元,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帮扶机制和措施。看到罗汉山村的变化一天一个样,市社的干部比村民都高兴,他们说:“我们宁愿过紧日子、苦日子,也要帮助罗汉山村的乡亲们早早过上好日子,让村民们的腰包早一点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