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7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金骏眉该让我们反思什么

□ 本报评论员 赵光辉

  一群资源上得天独厚、技术上勇于创新,但法律上无知无畏的茶人,给世人上演的对手戏即将落幕,长达5年的金骏眉商标纠纷有望尘埃落定。在此,我们首先为金骏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受到法律保护的商标而高兴。然而茶行业不得不反思,为什么金骏眉商标如此难产?茶行业从中该汲取怎样的教训?

  金骏眉商标纠纷持续5年,根本的推手是利益。茶行业像一个江湖,历来不缺乏利益之争,各为其利,各有其理,没什么奇怪的。奇怪的是江湖有规矩,社会讲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但为什么商标这顶法律的安全帽金骏眉就戴不上呢?细数5年中各方的主张和数个回合、形形色色的激辩与反驳,我们不难发现,这长长5年的纠纷将茶行业广泛存在的小农经济意识和缺乏法律意识的行为习惯暴露无遗。

  正山公司开拓创新,创制出金骏眉,但完全没有商标意识,错失了先机;核心技术人员独立创业,也只是重视产品,没有长远眼光,第二次失去机会。众多茶企参与其中,既有贡献,也分得一杯羹。在需要法律登场之际,以一场“群殴”将金骏眉商标打入乱局。

  商标保护的是具体知识产权代表的利益,在商标缺位的数年间,金骏眉火了,但市场也乱了。这是法制缺位的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同时,商标背后体现的是创新精神。在一哄而上赶集式的跟风中,大家赌对了市场,而金骏眉的创新精神却荡然无存。当年金骏眉能够从无到有创制出来,为什么其他企业守着武夷山的茶资源和技术,就没有那份另辟天地的精神呢?如果当年金骏眉诞生之初就走一条符合市场又法制完备的道路,今天的武夷山茶界可能会是百舸争流、日新月异的另一番景象。过去已成历史,历史拒绝假设,历史无法穿越。让我们还是面向未来,为茶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几条建言吧。

  政府在对茶产业的扶植和引导中,很有必要给企业补上法制建设的课程。因为市场经济离不开法制,如果武夷山政府在对茶业龙头企业的扶植中早些引导企业重视法制建设,把商标引入金骏眉的发展中,金骏眉市场也就不会陷入假冒横生的乱局,也就不会出现国家工商总局限时要求武夷山拿出解决方案这样被动的局面了。法制不可或缺,如果不做好法律辅导,就只能做法律“援助”,总之,这一课是逃不掉的。

  茶企业作为茶业发展的主体,更有必要改变自己法律意识严重不足、法律手段普遍滞后的落后局面。今年“两会”期间,本报就茶界人大代表关于修改商标法提案所做的报道中,就曾披露茶行业普遍存在的法律意识不足、商标注册和保护滞后的问题。很多全国性的大型茶企,所谓的法律顾问仅仅是审审合同,法律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应有的全局性、前瞻性作用不幸阙如。

  福建是中国第一个出台茶行业地方法规的地方,围绕金骏眉商标的“群殴”恰恰也出现在这里,这只能再一次说明茶行业法制建设的任重道远。

  金骏眉贡献了一泡好茶,也贡献了中国茶行业法制建设的典型案例,但愿这是最后一个。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