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身上的担子很有分量——一头挑着政府政策政令,一头挑着金融市场主体需求。农村信用社的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建立在与不同主体的主动对接和有效互动的基础上。
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在扎根“三农”、做好金融支农工作的同时,通过人员互派、干部进村等多种途径,增强了银政、社农之间的互动性,开创了独具贵州特色的“交互式”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为贵州农信业务的开展营造良好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银监会全面启动实施“三大工程”当日,贵州省清镇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尹宏兵正跟着金融工作队在新店镇“下乡”。
与清镇市各级政府的诚信办公室一起,金融工作队将在全辖10个乡镇提供金融政策扶持指导、业务办理定点服务及重点特色产业对口服务。本就常在基层跑的尹宏兵认为,此次“金融工作队下基层”活动开展得比以往更加系统、更加有针对性。
为响应《关于组织开展涉农科技人员下基层服务“三农”工作的通知》要求,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将组建一支覆盖省、市(州)、县(市、区)、乡(镇)四级的金融服务工作队普及金融知识,帮助群众畅通融资渠道,满足“三农”现代金融需求。
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术君指出:“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贵州农信将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履行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
队伍共建 水乳交融
地方金融市场上,农村金融主力军不能单打独斗,而要充分依靠群众、依靠政府。特别是在队伍建设方面,需要充分融合各种“血缘”,才能把“信合基因”优势凸显出来。
清镇市新店信用社主任沈桂龙挑着水,熟门熟道地走进新店镇老鹰山村村支书家的场院里。作为清镇市联社的一名驻村干部,他挂职老鹰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已经4个多月了,村支书家就是他的宿舍。接下来的一年里,他90%的时间都将在这里度过。
放下水桶,沈桂龙开始洗车。
沈桂龙所在的老鹰山村地处山区,全村7个村民组中有两个还没有通硬化公路。这关乎60余户人家的生产生活问题。前两天,通过沈桂龙的积极争取,乡政府已经在“一事一议”工程中承诺解决沙子、水泥等工程原料问题,清镇市联社理事长易成菊也同意提供10万元的扶持资金。开工在即,沈桂龙要亲自丈量一下这条路的长度。
没有现成的工具,沈桂龙就开着自家汽车,用车上的里程表量路长。雨后的黄泥土路坑坑洼洼、夏日的山林树丛茂密,一个来回,车就被剐得不成样子。顾不上心痛,沈桂龙一边擦车,一边琢磨晚上到蒙寨组与村民座谈的事。
驻村以来,沈桂龙已经在每个村民组召开过至少一次座谈会了。除了现成的印刷材料,他更需要结合自己在村里工作中的所见所思,向村民宣传党的政策、政府议题、农信社惠农条款、村里招商引资项目等等,甚至还要为村民调解纠纷。
在沈桂龙的扎实努力之下,老鹰山村村民们已经形成了共识:要讲诚信、讲团结。村民们都知道:“信用社会支持我们,信用社是好样的!”
目前,在贵州全省的农村信用社,还有100名如沈桂龙这样与农村、农民有深厚感情、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表现优秀的党员干部职工,深入一线,走村串户,围绕驻村点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及时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召开村民会、座谈会等方式,大力宣传国家支农惠农方针政策,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在“与农共舞”中摸清了农业发展脉络,也拉近了社农感情,更把农信社的发展之根深深植入了“三农”沃土。
促使信合事业蓬勃发展的,除了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基础,更有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信社工作的支持和肯定。
今年,是贵州省农村信用社的“基层组织建设年”。为从思想上积极对接国发二号文件精神和“两万干部下基层”活动要求,贵州省联社党委积极向各级领导倡议在农村信用社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互派业务(工作)骨干到各自系统交流挂职。此举使农村信用社的员工学习处理社会事务管理,提升综合管理能力;使政府挂职干部学习金融知识,丰富经济工作经验,做到优势互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贴心服务 如影随形
农民从扎根土地到外出务工,再到返乡创业,农信社始终跟进,随时掌握其需求的变化——做“知心人”,服务才跟得上。
贵阳市花溪区龙山村村民吴镇玉想在果树下套种金瓜,却苦于没钱买种子。
时令不等人。吴镇玉来到花溪农村合作银行驻龙山村金融服务办公室寻求帮助。
担任信息联络员的村委会文书吴洪伟对他知根知底,认为风险不大,便通知了花溪农合行党武分理处信贷员于林做贷前调查。
当天,吴镇玉就在自己的贵州农信社“一折通”上收到了这笔贷款。
据悉,贵州花溪农村合作银行目前已挂牌设立了66家驻村金融服务办,每个服务办聘请2—3名村民为信息联络员。
驻村金融服务办公室只是贵州省农民享受到农村信用社提供的便捷金融服务的一种方式。
早在2009年上半年,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就全面完成了“乡乡设有信合网点,村村享有信合服务”的目标,解决了400余万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问题,提前三年完成银监会下达的任务。目前,科技力量的加强可以为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群众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全省农村信用社的567台ATM机、3615台POS机、1200台农信银自助终端已经投入使用。
足不出村,农民们就可以定期在农信社设在村委会的服务点享受金融服务;村民聚居点的小卖部里,老板娘就能帮忙在农信银自助服务终端上领取补贴、办理转账。
一张由农村信用社编织的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已经在贵州全省铺开。
山水割不断乡情。
把村寨里的乡亲服务好了,贵州省农村信用社仍惦念着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兄弟,并及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2011年9月,贵州省联社召开了党委会,专题研究农民工金融服务问题,全省建立健全了农民工金融服务的组织管理体系,为农民工金融服务提供了机制保障,填补了我国金融业在为进城务工和经商农民提供远程金融服务方面的空白。
安顺市农村信用社最早实施了“走出去”战略,2008年就以“服务跟着农民工走”的方式在全国首创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并外派员工到北京、浙江、江苏、云南、广东、福建等贵州籍农民工较为集中的省(市)设立了8个驻外服务点,为农民工提供“面对面”的金融服务。同时,不断扩大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持续无偿地为农民工提供维权、讨薪、困难帮扶、就业帮助、技能培训等方面服务。
今年,安顺市农村信用社还在这8个驻外服务点设立了党支部,发挥党组织的力量,团结、温暖了安顺籍农民工的心。
漂泊只是暂时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已是大势所趋。
为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一方面积极向安顺市委、市政府汇报,并主动与镇宁自治县委、县政府等部分区(县)沟通协调,取得地方党政的支持,创建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同时,积极对安顺及贵州各地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宣传和介绍贵州的发展变化、安顺的发展规划及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由安顺农信社给予资金扶持,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有技术、懂管理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普惠金融的要义在于“不局限”。
镇宁苗族布衣族自治县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内,六枝籍企业主李智回忆起返乡之路,一切都历历在目。“去年,我走在浙江省浦江县街上,看到有‘贵州’字样的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就进去攀谈,农信社的员工向我推荐了返乡创业园,我权衡了一下就来安顺创业了。”李智说,“我现在雇了14个工人,加工的灯饰球还是供不应求,比在外面打工好得多!”
截至目前,贵州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省外农民工汇款111.49万笔,金额100.13亿元;累计发放农民工创业贷款82529笔,金额32.95亿元;累计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8万余户,带动20余万人就近就地就业。
心意相通 和谐共荣
金融机构上乘政府政策导向,下接民生聊赖枯荣。要发挥杠杆之力,就要在彼此了解、信任的基础上,心有灵犀,共赴同一目标,达到“利民、利己、利当地”的三赢局面。
“这是我二十年前的梦想。”清镇市红枫湖镇民连村村支书汪新林刚刚开了家名叫“老土人家”的农家乐。坐在充满民族风情的竹制凉亭里,老母鸡“咯咯”地叫着,小孩子围着牌桌嬉笑着,汪新林陶醉得眯起了眼睛。
“以前家里穷,兄弟好几个,”汪新林回忆道,“信用工程开始的时候,我在第一次信用评定中被评的是一星,现在我已经是五星级信用户了。”
感恩于农信社的一路扶持,去年当选村支书后,汪新林对农信社的工作也给予了努力配合:信用工程建设中,他积极组织村民开会讨论,公开评定;贷前调查中,他尽力提供公正透明的信息;贷后管理上,他主动出面帮忙催收。“感谢信用社帮我圆了梦!”
在汪新林的配合下,民连村没有出现一户逾期贷款。该村也在诚信建设中被评为“信用村”。
然而回忆起信用工程的起步阶段,清镇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易成菊直言 “很心酸”。
“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小户、散户、其他银行不愿意做的户,都是农村信用社在做,”易成菊说,“不是想做雷锋,而是农信社在感情上与‘三农’分不开。”
“刚开始的时候,农村信用社的工作非常不容易,”清镇市诚信办公室主任吴毅说,“一个信用社就三五名员工,又要挨家挨户宣传、评级,又要实施信用等级的动态管理,工作很繁琐,但农信社领导班子却始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做好这项工作。”
贵州农信人认识到要“立足当地、服务地方”,准确把握市场定位是勇担社会责任的起点。而做好信用工程,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难、农信社难贷款”这一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的基础性工作。
截至目前,在贵州全省780万农户中,农信社累计建档747万户,建档面95.77%;评定等级农户数647万户,占建档农户数86.6%,信用农户授信总额达1200多亿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445亿元,占农户贷款余额的55.3%。
2010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将清镇市列为全省诚信农民建设试点,清镇市联社主动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融入到清镇“诚信农民建设”中,顺应政府导向,利用政府搭建的平台,清镇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工作都得以更好更快发展,也收获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农信社是清镇市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吴毅说,“在‘诚信建设’中,清镇联社不断提升服务、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充分发挥了金融企业主推作用。2011年,清镇市人均纯收入增长31%,增幅为历史最大。”
艰辛的付出也圆了农信社自己的发展梦。
截至6月末,贵州全省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为1987亿元,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县联社(行)存贷款市场份额居当地银行金融机构首位。
其中,存款市场份额居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首,达21%。据悉,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只有3个省在本省金融机构中存款市场份额超过20%,贵州名列全国第二位。
贷款市场份额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二位,其中涉农贷款发放额、余额、增量、占比均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金融机构首位,全省农村信用社新增涉农贷款占全省金融机构的比重达到60%以上,全省90%以上的农业贷款、95%以上的农户贷款、40%以上的个体私营及小微企业贷款和70%的农村妇女创业贷款由农村信用社发放。
在黔山黔水间默默耕耘的贵州省农村信用社,与“三农”水乳相融、与客户相生相长、在持续不断地服务创新中,积蓄力量、孕育希望、迎接丰收!
记者手记
分不开的社与农
60年植根“三农”,农信社与“三农”的天然联系,早就奠定了两者之间坚实的感情基础。农村信用社的努力担当,使其与“三农”的感情牢不可分。
走在贵州省农村地区,随处可见这样的深厚情谊:
通过农信社小额信用贷款度过了艰难起步期的果农,摘下今年第一批成熟的鲜桃,塞到信贷员手里,一起分享自己“丰收”的喜悦;
刚刚挂牌信用村的村支书,与信用社的主任、信贷员一见面就围坐在一起对村里的大事小情侃侃而谈,亲热熟悉得仿佛是一家人;
小企业主把他们对农信社的感激之情翻来覆去说个不停,因为他们铭记当年作为在“大银行”贷款无望的个体工商户,使用农信社用量体特制的贷款产品带得到了怎样的希望和惊喜;
在信用工程建设的攻坚阶段,地方政府予以大力支持,一些直接接洽的政府职员在这一过程中熟悉了农信社的各项业务,笑称自己“已经成了农信社的人”。
在贵州,农信社的资金活水已经渗透在田园每一片土壤里,农信社所倡导的诚信意识也已经扎根在农民心间。
“经济强则金融强、农民富则农信社富”是农村信用社员工的共识。秉承这一理念,农信社员工进村寨、入社区、访企业,在与“三农”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了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底,贵州农信社总资产超过2200亿元,是其2003年改革之初的8倍;存款余额1776亿元,是2003年的10倍;贷款余额1231亿元,是2003年的9倍。
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术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将深化改革,推进农信社由合作制向股份制转变,但不管名称如何变化,‘改名不改姓、改制不改向’,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的宗旨始终不会改变。”
(杜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