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7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理念先行 撬动发展杠杆
贵州省安顺市农村信用社革新理念全面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 张新若 通讯员 周建斌

  “前几年,为了让孩子、老人过得好一点,我和老公不得不出去找活儿干。现在可好了,不用再出去了,在自己家门口就能挣钱。”贵州省镇宁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农民姚明萍一边在自家水晶灯饰加工机器上忙活着,一边告诉记者,“我们家在信用社贷了两次款,共15万元,买了两台机器,我们还打算继续贷款,用来扩大生产规模。”

  姚明萍是安顺市农信社支持的首批返乡农民工创业者之一。据姚明萍回忆,与她当年一起从江浙地区回到家乡创业的工友,如今基本都在农信社申请了贷款,大多从事水晶灯饰加工。

  “安顺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经营理念是‘善贷且成’,不断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创造社会价值。截至目前,累计服务企业73万家,解决就业人数700余万人(次)。”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安顺办事处主任胡良品介绍说。

  “服务跟着农民走”

  “刚回来第一年,我们对水晶灯饰市场的风险不够了解,前期投资的贷款都打了水漂。农信社请来专业人员帮我们分析市场,对我们进行集体培训,帮我们渡过难关。我们能有今天,跟农信社的支持、帮助分不开!”姚明萍情绪激动地说。

  姚明萍指的“我们”是和她当年同一批在浙江省浦江县打工的安顺籍农民工,安顺农信社在当地设有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姚明萍等人正是在其帮助下决心回乡创业。如今,当年给别人打工的外乡人,现在已成为替自己打工的“小老板”,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当地成立了水晶工业园与水晶加工专业合作社。

  据了解,安顺农信社作为率先在全国成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创造了“服务跟着农民走”的“安顺模式”的同时,也填补了农民工金融服务的“空白”。目前,安顺农信社已外派员工到北京、浙江、江苏、云南、广东、福建等贵州籍农民工较为集中的省(市)设立驻外服务点8个,为农民工提供“面对面”的金融服务。

  为使金融服务更加专业,安顺农信社创新设计了“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农民工外出创业贷款”、“农民工困难帮扶贷款”等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跟着农民工走”、“创新农民工党员管理”、 “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等服务模式,从而实现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实际上,早在2010年,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为解决返乡农民工和外出农民工融资难问题,专门出台了《贵州省联社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在该《意见》指导下,服务中心成效显著。

  截至今年6月末,安顺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累计办理农民工外出创业贷款11237笔,3.12亿元;累计办理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18213笔,4.23亿元;累计支持返乡人员发展中小企业1329家,金额2.32亿元,带动就业人数3.5万人。

  探索“银政合作”新模式

  “这里已经停水两个多星期了。”作为安顺市西秀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岩腊分社负责人、挂任该乡分管金融的副乡长,李华来之前早已做好心理准备,“屋后的自来水管可以滴点水应急,我们用一只铁桶守一整天能滴出一桶水,这样既环保又不浪费,一举两得!”

  岩腊乡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南边,自然条件与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全乡72个村寨,有近一半的村寨无水源,故有“滴水贵如油”的说法,至今仍有部分自然村没有正常通电。

  “今年2月,省联社先以西秀区为试点,由该区联社党委推荐6名业务熟悉、责任心强、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金融骨干到试点单位挂任金融副镇长(副主任)。”贵州省联社安顺办事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3月27日,省联社与安顺市人民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助推安顺加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李华已走访客户300余户,开展信用工程建设、外出务工人员汇款讲解、发展种植、养殖建议等宣传活动80余次,其所在的岩腊分社存款余额从原来的329万元增加到512万元;新增开户339户,金额150余万元,发放贷款150万元。这与日前银监会发起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不谋而合,让当地农户实实在在感受到该项工程所倡导的“普惠原则”。

  前期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后,贵州省联社理事长王术君赴安顺调研并指导工作,为实现银政双方全面战略合作打下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安顺市6县(区)联社党委共选派102名金融骨干到部分乡(镇、办)分别挂任党委委员、分管金融的副乡长、副主任等职。地方党委、党政府已向安顺信用社推荐了21名学历高、年轻有为的机关、乡镇干部到当地农信社分别挂任联社党委委员、副主任,部门副经理等职务。

  今后,安顺市农村信用社将进一步总结合作经验,发挥“挂职干部”的能动作用,深化银政合作,拓展合作领域,为安顺市“争比进位”、“创先争优”工作提供了更加强大的资金和人才支撑。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